青年时评|“江浙沪独生女”?别以一个标签抹杀一群人的奋斗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在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江浙沪独生女”火出了圈。父母宠爱、教育优质、生活优渥、人生顺遂,这些都构成她们的标准人设,引得网友纷纷表示羡慕,甚至有人表示“希望下辈子是江浙沪独生女”。
应该说,这个标签确实道出了部分事实。过去四十多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以江浙沪为代表的东部地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涌现出不少殷实人家。这些家庭能为子女提供比较优越的物质基础,并且,出于风俗、文化等原因,相比一些地区,江浙沪的重男轻女思想轻得多,给予女儿尤其独生女的关爱和资源相对丰厚。这造就了“江浙沪独生女”的特殊性。
从这个角度讲,很多人羡慕这一群体,实际上是在表达特定情绪和观点——“江浙沪独生女”是否真如社交媒体所描绘的那样美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一人设,女性展现出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由此,构成了对“扶弟魔”之类让女性受损的现象的讽刺。因而,“江浙沪独生女”受到追捧,倒也无形中构成了一种社会性的反思与批判,自有其价值。
然而,这种将某个群体标签化的做法是有内在缺陷的。所谓标签,势必刻意强化和突出某些特质,同时掩盖、歪曲乃至抹杀了更多的面向。这容易导致事情被简化,标签也因此空洞悬浮,反而削弱了批判的锋芒,甚至走向反面。
就以“江浙沪独生女”的人设为例。按照社交媒体的说法,她们出生于家有几套房、存款上千万的家庭,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娇生惯养,接受良好教育,有的还出国镀金,今后的工作、生活也都被父母安排得妥妥帖帖。
这种描述不仅不符合事实,而且有“物化”女性的嫌疑。要知道,江浙沪绝非“人均富豪”,大部分还是小康之家,有的也面临困难。社交媒体渲染的那种“高端”生活,多数人恐怕难以企及。关键在于,社交媒体塑造的“江浙沪独生女”,没有自己的人格和意志,也不用努力打造经济基础。她们之所以能过上看似顺遂的生活,完全是因为自始至终依附于原生家庭。换言之,她们的“独立”是父母赐予的伪独立,和现代女性的独立意识有本质区别。
现实版大部分“江浙沪独生女”,其实都是努力学习、踏实工作、好好生活的。如果说她们表现出某种和其他地区女性不同的特质,那也是时代变迁、社会环境、家庭影响、个人奋斗等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而不是单纯的“命好”。用“江浙沪独生女”的人设将之一网打尽,对她们无疑是不公平的。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只江浙沪独生女,所有认真过好每一天,坦然面对风浪浮沉的人,都值得被看到、被照亮、被鼓励。这才是人世间最大的熨帖。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编辑:周晓 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