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天词地”的书展,传统文化“捂”不住啦
2023-08-19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视频

今年上海书展的传统文化图书成为绝对主流。整个书展可谓“诗天词地”,在很多阅读活动现场,大家都在兴致很高地谈论着诗词歌赋,谈论中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需要普及,但普及仍要讲究方法,要和当今生活接轨。今年书展的不少好书都为此做着有益的尝试。

  ◇  “传统文化的春天真的来了”  ◇  

当复旦教授骆玉明带着新作《古诗词课》在书展上坐定,看到台下密密麻麻的读者,他感慨“传统文化的春天真的来了”。《古诗词课》是骆玉明在复旦的热门课程《古典诗词导读》的落地书。由读客文化推出的这本书,集结了21节诗词课的内容,“还原了古诗词中的人生境遇,深刻展现亘古不变的人性。”

在这个很多人都不太写字的时代,为何还要读古诗词呢?骆玉明说,古诗词和传统文化血脉相连,集中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多种期待。“读诗可以克服我们身上很多弱点,让我们活得单纯一点,简单一点。”骆玉明很感慨现在不少人得了“语言匮乏症”。在他看来,语言表达的粗糙化不是语言表达能力的问题,而是关乎生命体验和情感体现缺失的结果。应该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美妙的语言中唤醒内心对生命理解的多重认知。

遍地诗词和传统文化,是读者对今年书展的一大印象。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对书展850项活动进行梳理后也吃惊地发现,涉及古诗词和传统文化图书的活动就有100多项。网红作家都靓这次带到上海书展的是新作《好诗好在哪里》,签售会吸引了大量青少年读者,人气指数有目共睹。

好诗到底好在哪里?都靓说,比如杜甫,他的诗好就好在可以给人以生命的震撼。他是天才,创作无数绝妙诗篇,更是爱人如己,以身躯镌刻历史,用笔去记录人间,经历越多,越能感受到杜诗的厚重和悲悯。都靓说:“虽然很多古诗词创作已有千年,但人性永恒,今天的读者依然可以与古人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

  ◇  “立根铸魂”成出版界使命担当  ◇  

两个多月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影响深远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这次会议直接促发了出版界掀起一股传统文化读物出版高潮。这一点在今年上海书展上尽显无疑。

在上海书展以“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与出版人的使命”为主题的行业高峰论坛上,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茅院生向记者介绍说,出版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立根”,强化主题出版价值引领,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铸魂”。这一方面要加强经典古籍的深度整理,一方面要做中国道路当代实践的理论总结。围绕“两个结合”,深化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

所以在今年书展上,读者随处可见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传承的图书。中国出版集团承担的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复兴文库》是其中之一。该文库全五编共计60多卷、300多册、1.1亿多字,时间跨度180多年,目前第一至三编37卷、195册、6190万字正式出版发行。而点校本“二十四史”已经连续8年亮相在上海书展中央大厅,今年格外受到关注。展台前挤满了要和“二十四史”合影的读者。世纪出版集团以“泱泱大国,皇皇巨观——中华经典文献世纪精品展”呈现在敦煌文献、出土文献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版领域的厚重积淀。

对于这些“大部头”,读者吴昕对记者坦言,他不太可能去买,因为家里没处陈设,书价也十分惊人,但是他会去借阅,另外也会购买一些解读传统文化的大众读物。“最近的电影《长安三万里》火成那样,说明现在重视传统文化,在我们读者之中没有什么异议。但是如何解读好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和今天的生活相结合,就需要学者和出版社一起努力了。”

  ◇  传统文化普及,纠误是前提  ◇  

显然,传统文化普及,不是从故纸堆里找出一些古籍再版那么简单。时代不同了,今天的读者虽对传统文化心怀敬意,但他们仍然需要重述和解读。在这次行知读书会上,资深红学研究者方沪鸣对于《红楼梦》的解读,可谓是作了一次示范。

在方沪鸣看来,要解读传统经典,首要的还是纠正误读。比如《红楼梦》,小说写的是一个贵胄家族的衰亡史,而作者曹雪芹也有类似经历,所以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红楼梦》写的就是曹家的故事。而据方沪鸣考证,这显然站不住脚。因为曹家远没有盛传的那样极富极贵,很多小说中的盛景,不可能发生在曹家。方沪鸣说,《红楼梦》的取材唯一可能的来源就是比曹家等级更高的郡王府。

记者也注意到,目前传统文化的解读图书很多,但有的解读值得商榷,有的则显然站不住脚。这样的书想必会误导大众。在方沪鸣眼里,文化普及的前提就是要进行深入的探讨,对于过去一些结论要有怀疑的精神。

书展期间在淮海路香港三联书店,著名作家孙颙推出了新作《长河千帆过——中华文化思想源流》。这也是他解读传统文化的一次尝试。书中,孙颙精选从盘古到近代的37位在中华文化思想长河中风云际会的人物,同时阐述他们的言行,评论五千年中华文化思想的源流、变迁与时代精神。对于孙颙的解读,联合出版集团前总裁陈万雄博士有一个很高的评价。他认为《长河千帆过》在还原历史、平情而论的同时,以现代和世界的视野点示期间蕴含的文化思想价值。没有误读,而且解读具有时代性。

对于图书在文化传承发展中的作用,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徐海有一个精妙的说法。他说,过去强调的是“推陈出新”,现在则强调“守正创新”。这两者有根本区别。“守正”是前提,掌握的材料要对,说的东西要正,然后才谈得上创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