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今日的“考古”现场,寻找城市变迁留下的“宝藏”
2023-08-20 生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文 施剑平/图、视频

历史文脉是一座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一座城市与人们相联系的情感纽带,是城市个性形成的渊源。而城市更新是一个保护与继承城市文脉的过程,可以让人们产生共鸣、引起乡愁,如何在不断变化的城市中系牢这根情感纽带呢?

“一条小街、一座老宅、一处角落,‘考古’可以是祖辈的故事,也可以是儿时的记忆,‘考古’可以从‘人人’开始。”这是上海市文旅局局长方世忠对于“海派城市考古”的解读。经过数年的发展,“海派城市考古”已发展成为了一种泛文化概念风行全上海,成了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深度旅行方式,从借鉴传统考古范畴“价值发现”的功能和意义,以城市考古为起点,发现城市、体验城市、分享城市。

  守护角落里的“宝藏”  

徐明是上海最早一批践行“海派城市考古”理念的学者。在他眼中,城市考古对于上海的意义,是在城市的不断更新中,尽力去保持建筑与人之间的记忆温度,让更多人记住曾经的上海。徐明曾在日本做了6年城市文化记者,其间,他看到了日本人对于城市细致到极致的观察与热爱。回国之后,他希望把这种精神带回到自己热爱的故乡上海。

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徐明从小在石库门弄堂里长大,有着难以磨灭的弄堂情结。“作为上海传统民居的标志性建筑,上海现存的原始石库门弄堂已经屈指可数。你可能不敢相信,但事实就是如此。”城市的变迁带来了日新月异的面貌,也给徐明带来了对城市记忆逝去的焦虑。

为了缓解这种焦虑,2018年徐明和搭档陈寒松共同创办上海历史独立研究团体“上海城市考古”,也是上海最早一批践行“海派城市考古”理念的学者。他们通过组织City Walk,把自己对城市历史的在地性研究,经由走街串巷讲解的形式,让更多人能更深刻地理解上海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再加上启发性体验、记录与调查、沟通与反思等,来激励更多的同道者参与到历史进程的推动实践中来。

城市更新的进程中留下了无数关于历史记忆的“宝藏”。

5年间,徐明和搭档陈寒松为上海开发过70多条City Walk的原创线路。然而,随着城市不断更新,免不了会看到更多事物的逐渐消失,有些线路也因此而停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很多东西在消失。”徐明说,现在和5年前刚开始做City Walk的时候差别很大,大概有一大半的老城厢都已经消失了。“上海都快没有石库门弄堂了。”对于这个快速变化的城市,徐明常常觉得无能为力,只能赶在被拆之前,通过City Walk的方式让大家了解并记住它们。

通过City Walk,城考团队曾发现在杨浦区眉州路有一栋三开间的石库门老房子,极为少见的是,这栋房子正面墙角上有一块珍贵的石碑,上面刻着三行字,分别是:“监造者李鑑清,地基计六分七厘七毫,民国十九年十二月落成”。

陈寒松表示,他和团队在上海见过许许多多的界碑,但这是他们见过的,在老房子中唯一写明监造者信息的石碑。团队就此推测,这可能是上海独一块的监造者石碑。当街区面临拆迁时,团队就将这段城考视频发布在网上,并呼吁保护好这栋珍贵的建筑。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栋建筑被单独保留了下来。

那么,如何才能发现这些存在于城市角落里的“宝藏”呢?徐明说,光靠查资料是远远不够的,很多东西是没有文字记载的,除了对相关区域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解之外,地面、墙角、窨井盖、消防栓、界碑、铭文……建筑本身的各种细节也是他们获取信息和线索的主要来源,都要进行仔细观察,再从找到的蛛丝马迹入手去倒推或从中找到研究方向。“城市考古这个名字是比较贴切的,因为它和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其实是一致的。”徐明说。

徐明可谓“海派城市考古”理念的先行者。

  让城市考古再“透”一些  

“比如说你有新的细节发现,在你发现的那一刻,它在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人知道,这种感觉是做别的行业无法体验的,那真是像挖到了恐龙骨头一样的心情。”徐明说,城考让他找到了后半辈子也想继续做下去的事,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来。

通过参加城市行走,很多城考爱好者也开始跟着他们的方式,自发去城市里探寻。比如,有人会去上海旧时的租界区寻找独特的窨井盖,还发现了不少形状、花纹都非常特别的窨井盖,并反馈给城考团队,这些新发现让团队也眼前一亮。徐明很高兴能看到大家主动在生活中去发现身边的城市记忆,他也希望城市考古能慢慢变成大家喜爱的一种生活方式。

国内外有很多研究上海史的学者,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但这些内容对社会大众而言是不可见的,也不了解。“让大家了解和关心之后,它是可以产生现实价值的。”在徐明看来,这些研究可以做得再“透”一些,可以让对此感兴趣的人都有接触和了解的途径。

于是,从去年开始,在圆明园路的兰心大楼底楼,一间城考历史实验室应运而生。作为对外滩源区域的开放式历史研究室,城考爱好者可以在这里和城考队员一起工作,掌握各种城考的工作方法,共同完成外滩源区域的在地性历史挖掘实验。

“历史拼图 Historical Mapping”“记忆拼图 Memory Map”“档案招贴栏 Archive Board”“回乡之所”……这里的每个版块都设置成对公众开放的形式,搭配每月设定的研究主题,招贴各种相关档案、文献、影像、地图,或人物和事件的报道信息等,让观众既可以是参观者,同时也可以是参与者。这是徐明对“历史叙事共建”的一种新尝试,鼓励研究者和普通市民一起参与,共同完善和丰富外滩源区域历史的诸多细节。

  共建城区的多元叙事  

在外滩美术馆旁,正在搭建一个独立的空间——“城市考古图书馆”,预计将在9月公开亮相,届时会将“城市考古”作为公共资源开放给更多的人。徐明告诉记者,除了有对外公开的城考主题展厅,图书馆还将延续城考历史实验室的工作,“它是一个带有公共教育性质的图书馆,我们会长期在这里工作,和大家在上海最古老的历史城区中共建一个多元性的历史叙事空间。”同时,徐明也欢迎在外滩源区域有过工作和生活经历的朋友,把大家各自的生活记忆和影像资料等带到图书馆里,共建历史城区的多元叙事。

徐明更大的愿望是,从这个空间开始探索一种可复制的良性发展模式,未来在上海的更多区域也能组建这样的城考空间,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在地文化历史的研究中。

“要让大家能在无形中拥有一个大的史观概念是很重要的。尤其对于近现代史而言,现代社会特别纷繁复杂,上海的事情绝不仅是上海的事情,中国的事情也不仅是中国的事情,而是全世界的事情,都是互相影响的。”为了营造这种“大史观”,徐明和团队把City Walk延伸到了广州,未来也将计划开发一些与上海比较接近的开埠城市,比如说武汉、天津和厦门等,甚至是海外城市。最近,徐明就特别组织了一次日本长崎的City Walk,通过探究当地的历史会发现,长崎和上海之间曾存在过紧密的联系,“通过这样的行走活动,能帮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近现代以来,整个世界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态”。

“我们并没有做什么特别了不起或特别有创意的事,我们只是做了一件本来就应该做的事情。”城考对于徐明而言,本身只是让他缓解焦虑的一种方式。不过,他觉得,应该焦虑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而是所有人都该为此“焦虑”,“我不认为这是压在我们身上的责任,我们想让更多的人来共同面对这样的现实,或者至少要让大家知情,这是我们能做到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文 施剑平/图、视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