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书香”不是空谈,“家门口的书展”是如何成为现实的?
2023-08-21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

对于上海书展而言,“满城书香”这句话绝对不是一条空洞的宣传语。在主会场之外,几十个布局全市各处的分会场的设立,使得书展变成了一个系统,一个传送书香的系统。经过十多年的尝试,整个系统已经变得十分完善。这使得市民即便不去主会场,也依然能感受阅读之妙。而这个过程中,主分会场的“内容共享”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  在一个没有手机信号的地方听场讲座  ◆  

志达早早就赶到了大隐书局武康店,因为听说这里的会场空间很小,一座难求。只是没想到这个狭小的空间里还没有手机信号,这让志达顿时有点焦虑。

这是一场关于绘本《精灵之歌》的分享会。这部出自波兰插画家西尔维亚·克拉胡莱茨之手的作品,富有韵律的诗文配上唯美插画,让人瞬间平静下来,获得了治愈。策展人兼艺术家李艾霞从绘画的特征,到画面的内涵,再到画面的逻辑性对《精灵之歌》进行了解读。她让读者关注一下香蕉打电话的画面,这种创意让人感到温暖。

《相伴到黎明》《子夜书社》主持人叶沙也来到现场,她用那特有的柔和之声吟读了《精灵之歌》。在叶沙看来,由中国中福会出版社引进的这部绘本,“可能是孩子童年的第一口甘泉,也能唤醒成年人沉睡的心灵,一起去发现人生的美妙。”

“我可能就是吃到那一口甘泉的人吧?”散会后志达对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说,“在这家书店外面,挤满了和武康大楼合影的人。但是一走进来,看到这样的绘本,人就安静了。真的很奇妙。”志达甚至都忘记了没有手机信号这件事。当然一走出书店,他又陷入了忙碌。

  ◆  “家门口的书展”同样很精彩  ◆  

像大隐书局这样的上海书展分会场今年有几十个。今年书展阅读活动总量约850场,其中上海展览中心主会场举行467场,分会场承担了其他全部。据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了解,上海书展开设分会场起码已经有十年以上了,但分会场数量之多,活动之精彩,今年还是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设立分会场,对于主会场而言是分流,对读者而言就是可以参加“家门口”的书展。读者朱先生就住在漕溪北路著名的“九栋楼”漕北高层里,吃了晚饭他对儿子说“去书展逛逛去”。他们不是去主会场,而是步行来到了离家只有几百米的徐家汇书院。

这次是徐家汇书院开馆以来迎来的首个上海书展,所以书院上下都卯足了劲,要给像朱先生这样的读者以独特的阅读感受。他们推出了名为“寻光之夜”的阅读体验活动,邀请读者化身“寻光者”,走进有“阅光宝盒”之称的徐家汇书院,以“阅读的姿态”为主题,在“奇妙线、探秘线、文脉线”三条寻光路线中,感受读书之妙。

“阅读可建筑:龙鳞装艺术书籍特展”是徐家汇书院此次作为书展分会场推出的重头戏。据了解,龙鳞装是古代书籍从卷轴装向册页装过渡时出现的装帧形式,最早产生于唐代。随着书卷展开,书页“逐叶翻飞,展卷至末,仍合为一卷”,仿佛一条有生命的游龙,因此而得名。不过,这一奇特的装帧形式已经失传,目前唯一流传下来的实物《刊谬补缺切韵》珍藏在故宫博物院。龙鳞装非遗传承人张晓栋历时十余载,让这项蒙尘的手艺重见天日。

朱先生父子一面听着讲解,一面感受着夜读的快乐。“主会场的书展内容丰富,家门口的书展同样很精彩。”朱先生对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说,“即便没有去主会场,我也能感受到书展的浓郁书香。”

  ◆  书展分会场需要优质阅读内容的支撑  ◆  

其实一个书展分会场能否获得认同,除了物理距离的远近之外,最关键的是还是要有优质阅读内容的支撑,提升读者的获得感。读者瑟琳娜就觉得她“赚到了”。她参加了在作为书展分会场的静安区图书馆举行的赵丽宏文化散文集《杜甫和草堂》新书推介会暨日文版小说《树孩》首发式,和著名作家赵丽宏和文艺评论家汪涌豪近距离面对面,这是她过去想都没有想过的事。

《杜甫和草堂》是身为诗人的赵丽宏所写的一本诗学专著。现场,汪涌豪给这部作品评价颇高。“研究杜甫很有成就的诗人中,在赵先生之前有两位,一位是闻一多先生,一位是冯至先生。以当代诗人的诗心去穿越遥远的时空,结识中国历史上最资深的诗人,成就了很好文学的家园,所以这是一件文坛的美事。”赵丽宏则表示,这本书是他对唐宋文学,乃至很多古典文学作家的致敬,“这本书不是学术书,是现代文人对古代文明的致敬。”另一部作品《树孩》则表达了“万物皆有灵、生生不息”这个跨越国界的主题。小说被翻译成日文后,在日本读者中引发强烈共鸣。

瑟琳娜告诉记者,其实赵丽宏和汪涌豪这几天在上海书展主会场都有活动,但是主会场票子不太好买,人也太多,所以就没有去。没想到,在分会场同样可以与两位名家见面。记者了解到,今年书展主会场和分会场这类“内容共享”的情况很普遍,这极大地支撑了分会场的举行。

黑胶文化共享图书馆主理人沈莉对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表示,其实分会场的设置也给了他们这些文化内容运营者参与书展、提供优质内容的机会。这次在徐家汇书院分会场,读者就能听到由他们“胶集”提供的音乐讲座。“胶集”用数张馆藏的黑胶唱片展示了贺绿汀先生的电影音乐。还展示了一些珍贵书籍,其中有一本是1936年版由贺绿汀翻译的《和声学理论与实用》精装本,极为罕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