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王堆到山水赋:线条墨点糅进千年文化传承
观众在《山水赋》系列作品前驻足。本文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虽然看大师画展已经是上海人文化生活中重要的内容,但不少人对抽象派艺术不大“感冒”,很多人觉得这些作品看不懂、悟不透。在外滩18号久事艺术空间举办的《顾黎明的语言转换——从马王堆到山水赋》画展上,策展人张晓凌提到了一个观点:所有的抽象派艺术,都是从东方艺术中获得灵感和养分的,而顾黎明则比他们更加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汲取养分,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更加深刻的思想和更加丰满的灵魂。用欣赏中国传统艺术的眼光,就可以看明白这些线条墨点所传达的人文情怀和艺术理想。
古人说艺术欣赏,有“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三重境界,欣赏顾黎明的作品,我们可以直观地体验古人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的艺术欣赏过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体会到如何“看”山,又如何从“山”当中看出精神气韵,达成一次完美的艺术欣赏体验。
“看山是山”
《马王堆》系列是顾黎明对中国传统文化借鉴的一次尝试,这次尝试,也为他打开了一扇大门,由此,他走进了五千年文化的宝库,执着地将古人的人文理想解构、重组,最后以最现代的方式予以呈现。
1988年的某天,顾黎明在张晓凌办公室看到了一本马王堆图册,美轮美奂的图案、被历史打磨过的色彩,在顾黎明的心中引起了强烈的震撼。他连夜买票,坐着绿皮火车晃荡了两天两夜,到湖南长沙,亲眼目睹了给他带来灵魂冲击的历史图景,也体悟出了抽象艺术新的语言方式。
站在久事美术馆顾黎明的《马王堆系列》画作前,你会恍惚觉得自己在马王堆博物馆,看两千多年前的古人,用中国绘画独有的散点透视方式和淡雅端庄的东方色彩观念制作的绫罗绸缎。虽然在顾黎明笔下,马王堆出土服饰中具象的图案和纹样都变得模糊,但是,用笔触模仿出来的服饰织物肌理,被时间风化的鸦鸟图案,特别是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来自两千多年前的韵味,还是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这才是马王堆文物应有的样貌。
站在《汉-马王堆NO.2》前面,很难想象,这是用油画颜料再现的中国两千年前文化的辉煌。那些被时间浸染的色彩,被昼夜撕裂的图案,高贵典雅的意境,让顾黎明创造了一种具有地缘文化格局的当代艺术。
为了最真实地感受中国古代文化,顾黎明开始尝试各种手段。他用卡纸、宣纸、油彩、木炭等材料混合作画,甚至采用宣纸拼贴,巧妙地、艺术化地转换了马王堆服饰的织物肌理,更真实地表现这些服饰所体现的时代印迹和意境。
马王堆所提供的参照,让顾黎明仿佛站到了巨人的肩膀上。1993年,在中国油画双年展上,法国电视二台主持人、艺术评论家阿尔弗雷德·毕奥莱克评论顾黎明的马王堆系列作品,认为这“在欧洲也是最好的抽象艺术”。
展览现场。
“看山不是山”
看抽象性绘画,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将画家随意挥洒的线条和色彩还原为可以看得明白的形象,用外行的话说,是如何去“象”,然后实现对形象的理解。顾黎明的作品乍一看,点线纵横,泼墨挥洒,仔细看,却还是能够看出哪一处似乎是山,哪一处似乎是水。
2015年起,顾黎明开始创作“山水赋”系列。宋代米芾借鉴了董源的山水画法,又根据自己对江南山水的亲身感受,以水墨挥洒点染表现烟雨掩映树木,借笔作画不求工细。顾黎明从米家山水中找到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与现代抽象派画法的共通之处,以米氏笔法入画,创作了《米家山水》系列。在这一系列中,米芾家族创建的泼墨和点染被顾黎明夸张、放大,在《山水赋-润物》系列中,他甚至将米芾书法中不同的点用到了画中。而《山水赋-米家臆石》则以狂放的笔触,将米家山水中的主体山石临摹得惟妙惟肖。
顾黎明也常常借古寓今。《鹊华秋色图》是宋代赵孟頫的名作,其中所画山形与米家山水中的山有几分神似,都呈圆锥形。顾黎明以《鹊华秋色》为题画了好几幅。在《鹊华秋色NO.1》中,山解脱了赵氏的拘谨,有了几分灵动,水也不再安静,起了一点波澜。罡风吹过,山石凛然,《鹊华秋色》有了刮骨的棱角。而在《鹊华秋色NO.2》里,山被凌厉的线条带动,仿佛活成了火山,有了沧海桑田的洪荒之力,彻底打破了赵孟頫的小心翼翼,将宋代文人画作画出了张旭的狂草式个性痕迹。
这样他还觉得不过瘾,干脆把《鹊华秋色图》中的华不注山拿出来单独画。在顾黎明的笔下,华不注山不再有赵孟頫所画的那般严谨工整,而体现出曾巩写华不注山的那种豪气:“虎牙千仞立巉巉,峻拔遥临济水南。翠岭嫩岚晴可掇,金舆陈迹久谁探。高标特起青云近,壮士三周战气酣。丑父遗忠无处问,空余一掬野泉甘。”或者,有李白写华不注山“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的险峻秀丽。
如果有机会,将米家山水或《鹊华秋色图》与顾黎明的作品作对比,也许可以从这些“不像”中找到这些画作源于古人而不同于古人的现代感受。
顾黎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用现代手法进行表达。
“看山还是山”
在中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遨游,顾黎明看到了抽象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有机联系,看到了借助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使现代抽象艺术达到新高峰的可能。与西方抽象绘画大师不同,顾黎明生而为中国人,中国文化的基因使得他对东方艺术的理解尤其深刻。
1991年,顾黎明走访山东杨家埠。著名的杨家埠年画,古老的操作工艺,让他有了新的灵感:年画演示过程中独有的快感,东方的色彩观念,散点透视构成的丰富空间,恒久凝固的时间意识,以及操作、观念、语言三位一体的艺术方式,以不可思议的魔力俘获了顾黎明的全部想象。
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顾黎明用寥寥数笔画出传神的门神形象,而在门神轮廓之外,是他从宋代大师那里学来的泼墨和墨点。一张张门神画一溜排过去,一种生机勃勃的、含苞欲放的艺术张力让观众欣喜不已。这些“年画”,即使陈设在现代建筑中,也毫无违和感。
顾黎明从传统文化宝库中学习画作,更向先贤们学习世界观。他从“道法自然”的哲学中得到启示,走进大自然,以大自然的天然馈赠作为自己的作品。他跋山涉水,寻找一块有独特肌理和独特历史艺术价值的山石,用宣纸和排笔拓下石头的纹理,然后,将这些拓片裁剪成各种形状,拼贴到他的画作中。
此时,观众看到的,是大自然的天然呈现,这些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大作,融入顾黎明的绘画,使得这些画作有了区别于人工的粗犷和天真。
此时,看顾黎明的画,山是自然的山,石是天然的石,画家贡献的,是他的当代人文精神与艺术思想品质。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