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新村题材搬上上海话剧舞台,一部工人新村变迁史,一曲人民城市的赞歌
改造和更新后的曹杨一村周边道路。新华社 图
青年报记者 郦亮
最近藩瓜弄的改建,让“工人新村”这一历史产物再一次回归人们视线。记者了解到,第一次以工人新村为题材的原创话剧《暖·光》即将搬上舞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工人新村在上海相继落成,很多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举家入住。在此后的几十年中,他们的命运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走出了各自的人生道路。《暖·光》就是一部时间跨越半个多世纪,展现新时代恢宏气象的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工人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社会地位大幅提升。上海也建成了一大批工人新村,曹杨新村和蕃瓜弄都是工人新村代表,杨浦区的“两万户”也大名鼎鼎。这些工人新村见证了国家的发展,工人新村的居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上海第一部呈现工人新村主题的舞台剧,《暖·光》由杨浦区文旅局出品,由上海现代人剧社与中国文联上海两新文艺基地制作演出。目前该剧已入选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重点资助项目、上海市作家协会签约作家项目,同时被列为中国文联2023扶青计划资助类立项项目。
有意思的是,话剧《暖·光》由管燕草创作,她就是从工人新村成长起来的国家一级编剧,她的父亲是著名的工人作家管新生,出版了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工人新村——上海的另一种叙事记忆》。导演石俊教授也是从工人新村走出来的戏剧博士。该剧通过师兄弟两家人在建造、扩建、改造工人新村的热浪中的起起伏伏,展现了主人公搬入、搬离、再搬入工人新村的曲折人生经历,通过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世界,从而谱写了一曲工人新村的歌谣,而贯穿于时代洪流之中的是党和政府无比关心关注着工人群体和工人新村。
在剧本研讨会上,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毛时安认为,该剧以艺术手法展现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为切实改善工人阶级生活水平的举措,题材填补了一段历史空白,正当其时。上海市作协副主席、中国茅盾研究会会长杨扬教授认为,编剧管燕草始终围绕上海进行创作,聚焦工人新村,补齐了上海这一题材的短板。结构上以三段式进行呈现,完整支撑起了整部剧的创作。该剧不仅聚焦于小人物的生活,还通过人物展现时代,将人物的复杂性、矛盾冲突写透,戏的震撼力以及戏剧性就会更为丰富。
青年报记者 郦亮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