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无论大牌小牌,认准你才是出牌人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在抖音上,全网拥有千万粉丝的@王七叶,把蚊香做成香奈儿包,风油精做成女王头冠,五毛钱的辣条做成米其林大餐……她的“把价格打上去”视频系列,拿捏了奢侈品广告法则,将2块钱的东西拍出奢侈品的即视感。
这位博主戏仿和解构大牌之所以会走红,制造笑点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年轻人正在思考,在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之间,自己到底应该如何正确与“消费”相处?
还记得两年前,社交平台上的热搜话题还是“李佳琦推荐的大牌口红色号,到底选哪个?”到了今年,最有共鸣的话题变成“买了那么多大牌口红,常用的只有那一支”。一支口红足以反映年轻人消费心理的变化。
在豆瓣小组,“不要买”“今天消费降级了吗?”“极简生活”等小组都拥有超30万的组员;在微博、知乎、小红书上,“低物欲生活”“攒钱教程”“我的抠门生活”等都是点赞量极高的主题,内容涵盖了衣食住行:零食要买临期的,家具要入二手的,大牌包包全靠二手转卖平台,化妆品也要找“平替”……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年轻人“反大牌”并不等于一味的抠门、压抑自己的消费需求,也不等于委屈自己。
理智又未雨绸缪的年轻人过起了精打细算的生活,这并不叫消费降级,而是一种消费方式的改变:从崇尚时尚、高奢品,过渡到注重质量和舒适度,进而回归内心的满足感。正如王七叶的视频,看似浮夸的剧情设计,反讽了把奢侈品的调调奉为至尊的虚荣心理。
当然,话说回来,对于奢侈品也不必“谈奢色变”。根据《2022中国奢侈品报告》显示,2022年奢侈品彻底走出疫情阴霾,市场规模同比高速增长17%至25450亿元人民币。不过,中国人全球奢侈品市场2022年消费额同比下滑4%,为9560亿元人民币,但中国人依然是全球奢侈品消费的重要力量,占比高达38%
年轻人愿意消费大牌,某种程度上也是表达自己的生活理念。为了更好的生活品质,他们努力工作,发愤图强。把奢侈品当作对自己辛勤工作的奖赏,其实也无可厚非。只要做好收支平衡,用自己的钱为自己买单并没有什么不妥。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姜宇辉曾建议,就把消费当成日常生活里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然后保持一种反省的态度,就够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把对理论的思考落实到生活中,把它变成一种洞察、领悟,而并不仅仅是批判。
既能花上千元报私教课,也能穿几十块一条的瑜伽裤。不少年轻人自有一套自洽的逻辑,集消费主义的逆行者,和潮流市场的弄潮儿于一体。正如微博上的一个段子,精准又幽默地形容了这届年轻人的消费方式——“共享单车去酒吧,该省省该花花。”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编辑:周晓 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