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青年之声,这方舞台不止于浦江创新论坛
2023-09-05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

充满锐气、满怀理想的青年人,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近年来,浦江创新论坛上,越来越多青年科学家、科创领军人获得与诺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同台发声、展示的机会。听青年发声、为青年解困、予青年舞台,一如浦江创新论坛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所言:“青年历来是浦江创新论坛关注的重点。”这样的关注,同样延伸到了论坛外。

  听青年发声,有观点碰撞也有真实诉求  

从汇聚全球青年科学家跨界交流的科技创新青年峰会,到倾听来自青年群体的新思想、新观点的“寻找青年的声音”,历年来,浦江创新论坛上,从不乏青年之声。

得力于科技部战略规划司的大力支持,2021年和2022年,浦江创新论坛连续举办两届青年科学家座谈会,让青年人才与科技部部长、两院院士专家面对面对话。青年人的声音在这样广众的平台上为更多人听见,不仅有观点的碰撞,也有真实的诉求。

2021年的首次座谈会上,清华交叉信息研究院副教授马雄峰直言不讳:“在量子信息技术研究历史中,国际上一些国家因为种种原因,一度中断研究,导致年轻研究人员队伍被解散、计划无以为继。中国不能重蹈覆辙。”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奇慧则表示,在日常科研中,大量时间被花费在申请项目、填写表格上,“难以有效管理时间。”

2022年第二届座谈会,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昂等青年科学家代表谈到,青年科技工作者要传承把“冷板凳”坐热的科学家精神,同时再度提出,可否减少繁琐事务对科研人员精力的占用。

青年敞开心扉,心声也屡有回响。面对这些年轻声音,浦江创新论坛主席徐冠华回应:“我知道不少青年科学家为了申请各类项目奖项,消磨了大量时间。一定要想办法让更多青年人把时间放在工作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更是给出“定心丸”:“科技创新靠年轻人,我们要在法律政策、服务支持等多方面创新,让中国科研工作者感觉到更温馨、更方便。”

  为青年解困,突出问题一一回应  

两年来,青年座谈会上一一的回应逐步化为现实。

2022年,在“减负行动1.0”和“减负行动2.0”政策之后,科技部等5部门再次聚焦青年科研人员启动“减负行动3.0”,重点解决青年科研人员面临的崭露头角机会少、成长通道窄、评价考核频繁、事务性负担重等突出问题,保障青年科研人员将主要精力用于科研工作。

上海市科委推进改革的动作更是力求“精细化”。如青年科研人员减负行动中,着力破除“表格多、报销繁、检查多”等症结问题,让青年科研人员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上,而不再被事务性工作所累。

复旦大学青年副研究员刘盼最切身的感受就是,财务报销简化了许多。“以前每一个细项都规定得很死,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有时执行到一半再去调预算,又要跑好多趟,签字、盖章、填表,耽误了很多时间。但现在给了科研人员更高的自由度,节省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第二个切身体会则是考核机制变得更多样了。不再单单是对论文、专利的“数数”,而是有了更综合的评价机制。“一些新来的年轻老师所组建的实验室,是从0开始的,比发表一篇论文实际上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当人才考核机制开始更多地去考虑到这些方面,那对于青年老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激励。”

在刘盼看来,相较于发表论文,当一个实验室被成功搭建,或是一个大平台得以建设完善,或许在两三年的短期考核期内看不出成效,但在更长期的时间里会产生长远效能——当开放的服务性平台形成,产学研打通,有企业、研究院所前来合作,基础科研就有了更广阔的转换渠道和应用前景,也促使青年科研人员更积极地去开展科研工作,也有利于形成更大格局的科研思路。

36岁的刘盼所在的上海碳化硅功率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市科委于2020年批准成立的,从0起步,投入平台建设的团队中就有很多青年教师。团队从事的碳化硅半导体器件研发,针对下一代碳化硅基功率电子的广泛应用,目标直指中国新基建七大领域核心驱动力之一的宽禁带半导体。

征战科研险滩时,再无后顾之忧,让这些年轻人有了持续深入探索科研“无人区”的勇气和韧性。

  予青年舞台,让青年展现天马行空的创新  

解青年之困的同时,更应有提前一步的魄力。上海仍在不断完善面向未来的青年科技人才早期发现、培养机制,加大基础学科及前沿交叉学科的青年人才培养力度,鼓励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予他们更广阔的舞台,以包容之姿在青年成长路上轻托一把。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青年医生刘剑楠刚刚获评“黄浦十大杰出青年”,但让他最感怀的一项荣誉,却是两年前所获的首届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

这是上海自2021年前开启的一项人才计划,以更开放、更具全球视野的评价和选拔方式,每年评选出35岁以下的35位获奖者和15位提名获奖者,目的是逐步探索形成更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评价选拔机制,让更多年轻的科技人才脱颖而出。

面向全社会,不限职称、资历,这和刘剑楠以往习惯了的层层推荐且评选还要兼顾学科平衡的申报方式大为不同。“给了我们一个自由申报的途径。”最终成功获选,他凭借的是一项专利技术——他将中国古代建筑学的榫卯结构应用于骨头的固定上,代替了钛板钛钉固定。既为病人节省了高额费用,也排除了感染或排异风险,还无需做二次手术。考虑到手术时限,刘剑楠提出结合手术机器人方式来快速制备榫卯结构,在骨头上实现这一新型固定方式。

“围绕这个方向,我只有一项专利、一两篇文章,但在评选现场,获得了在座5个院士的认可。”刘剑楠至今难以忘记,这种面对面的认可给他带去的震荡。“不看文章、成果,看重的是原创性、颠覆性,甚至鼓励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这样不拘一格的评价方式,对我来说是更高层次的鼓舞。”

在入选35人计划之后,去年,刘剑楠拿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诊疗装备的青年科学家项目。如今,他的榫卯重建机器人已有合作企业开始做模型样机,第一代样机已经面世。

“作为临床医生,我大部分的工作是开刀、看门诊,但我对科研很感兴趣,将临床提炼出来的问题以科学方法解决,最后造福病人,我觉得很有意义。”刘剑楠坦言,这样的工作以往在科技领域中是不吃香的,周期长且很难‘变现’,“在评职称晋级等方面,都不占优势。”但因为这次的经历,让刘剑楠有了更多继续探索创新的信心。

始终关注青年的浦江创新论坛,今年依然有为青年人打造的舞台——重头戏的全体大会上,首次增设“青年特别讲席”,年轻的李政道研究所学者将与境内外知名科学家、企业家、科技组织和大科学计划负责人等同台探讨创新开放和专业前沿发展。

论坛外,是更宽广的舞台。扬帆专项每年支持600位32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成为很多青年科技人才的科研“第一桶金”;针对35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的启明星项目,自1991年设立以来,3664位启明星中走出了20位两院院士、209位国家杰青、207位国家优青……伟大的成就,从不缺少年轻的身影。科技改革的探索也从未止步。

2023年,上海市科委大力推动上海市科技人才评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破四唯”“立新标”成为突破口。浪潮翻涌不息,当更多的机遇不拘一格降临,当一个结构完整、梯度支持的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更多青年才俊必会奔流而出,更多创新活力才能源源不断。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