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戏剧走近复旦青年,让戏剧成为跨文化交流的纽带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图
9月5日晚,复旦大学光华楼袁天凡报告厅,迎来了一场有趣的对谈。在这场艺术沙龙里,即将上演的演艺大世界·2023国际戏剧邀请展的开幕大戏、法国戏剧作品《伯格曼小姐》的导演赛赫日•尼古莱以及女演员奥利维亚•柯西尼做客沙龙,就戏剧表达方法和表现力,如何从情感到肢体解构表演的张力等内容,与复旦学子畅快对谈,更把一场生动的戏剧体验工作坊带到了大学校园的第一现场。
《伯格曼小姐》是法国太阳剧团20多年前创排的一部经久不衰的戏剧作品,它将话剧、舞蹈、木偶戏及多媒体融为一体,灵感源自伟大导演伯格曼的作品《私谈》,深入探讨了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和纠葛,探讨情感的边界感。
导演赛赫日告诉在座的复旦学子,戏剧表演是一种媒介,1997年正是通过这个媒介,他才能有机会在前辈的引领下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语言及表达方法。他鼓励年轻人可以参与表演,戏剧就是拥有这样的魔力,不管你是职业还是非职业的戏剧人,也或者单纯只是爱好者,它都是一种特殊的实战艺术,帮助你去认识自己,同时对社会产生思考。
有意思的是,这部作品作为“西方文化向东方”的代表作,在创排之初,赛赫日就带着演员游历了亚洲多国国家和地区,寻找文化的共性与落脚点。通过物理空间的变化,来为戏剧注入全新的灵感。
在艺术沙龙分享中,赛赫日表示,自己一直想要找到一个可以承载“身体操控”这种戏剧形式的文本,最终他决定以伯格曼的《私谈》为改编原型。在赛赫日看来,这部小说字里行间中存在的电影感,以及不同于剧本的自由感,给予了他无限创作的灵感和空间,让他有机会代入想要表达的元素。
《伯格曼小姐》巧妙地将情感、困境、边界等主题融入其中,通过安娜的经历,探讨压力之下情感的多样性和矛盾性。剧中,演员成为“木偶”,被另外的演员进行肢体操控。由导演赛赫日原创的角色“操控者”不断穿插出现在剧中,掌控主人公们的身体,它象征着情感的掌控和被掌控,通过个体的矛盾反映了人类情感的多面性,让观众更直观地去思考:在情感迷雾中,人们是否真的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
为了让青年学子拥有更直观的现场感受,一位业余学表演的男生自告奋勇上台,扮演起“木偶”,由赛赫日“操纵”,体验表演中的自由与束缚。
赛赫日说,戏剧是当下的艺术。他把这种方式视为开发想象力的方法,演员不需要在表演中过分理性思考,可以更多地把情感和感受放在直觉之上。
之后,赛赫日•尼古莱又与女演员奥利维亚•柯西尼再次对“操纵者”做了情景再现,博得了学生们的一致喝彩。大家也在这种“即兴表演方式”中真切体会到戏剧能做什么?表演能为舞台创造出什么?
据悉,随着这场走进复旦校园的文化沙龙圆满收官,开幕大戏《伯格曼小姐》将于9月8日登陆中国大戏院。本月开始,陆续将有10部海内外优秀戏剧作品,多部首演首秀亮相演艺大世界·2023国际戏剧邀请展。此外,一系列相关的艺术教育活动也将贯穿其间,让观众与主创团队可以深入互动,了解创排幕后,提升艺术鉴赏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