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助力让三星堆“活”起来
展览现场。本文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参观博物馆,看祖先留下来的文物,已经成为当代人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刚需。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全国各大著名博物馆几乎都迎来了客流高峰,而三星堆则以其出土文物的瑰丽、奇特成为最受追捧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随着技术和策展方式的进步,很多文物获得了全新的呈现方式,在各种不同的维度下,一件件文物有了鲜活的生命,有了“讲述”历史的冲动。位于上海北部的遇见博物馆,三星堆的那些形状奇特的出土文物,正在讲述曾经古蜀大地的灿烂文明。
铜面具中有多少关于古蜀国的想象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遇见博物馆并不陌生,这座由老厂房改建的博物馆,总会有一些出人意料的展陈方式,让观众时时身临其境地与文物对话。《遇见古蜀:三星堆沉浸式光影艺术展》更是别出心裁,灿烂的古蜀文明一下子如球幕电影,在观众面前活灵活现了起来。
走进展览大门,首先迎接观众的是两座巨大的青铜面具仿制品:左边是三星堆出土的最大面具,它曾在央视春节晚会上亮相;右边则是著名的青铜纵目面具,这座面具眼睛斜长、鹰钩鼻、嘴角上扬,仿佛带着神秘的微笑迎接观众。
走进大门,面具上便有奇谲的光影闪动,造型奇特的面具,此时有了生动的表情,大大的眼睛里,似乎有火光亮起,仿佛看到了人们聚集在一起正在祭祀,又仿佛看到人们高举着火把,载歌载舞。
三星堆的铜面具面貌奇特,先民在制作这些面具时,特别夸张了一些五官元素,使得面具体现出一种神秘的美感,威严大气,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光影流动间,人们仿佛可以看见,远古时的古蜀人,戴着面具,扮演着部落公认的神祇,点燃篝火,载歌载舞,除疫、驱鬼、拜神。
一路看去,一张张经古蜀先民艺术夸张的脸,勾勒出了古蜀人的文化和民俗。此时,大可身临其境地体验一下,失落了数千年的古蜀文明,是如此耐人寻味。
古蜀的历史是中华文明共同的档案
中华大地上绚烂多彩的文化构成了丰富的中华文明体系,其中最为神秘的古蜀文化,从宝墩到三星堆再到金沙遗址,从造型迥异的器物到瑰丽奇幻的精神世界,无不体现着古蜀先民神奇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三星堆遗址发现之前,古蜀国只存在于古史之中,所有的记录都具有浓厚的神话传说色彩。直到1986年,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的发现揭开了古蜀国尘封数千年的神秘面纱。作为古蜀国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大量古蜀国文物震惊天下。
沿着展厅的指示向前,“古蜀源流”像一部长卷在观众面前缓缓展开:从蜀山氏到蚕丛氏、从柏灌氏到鱼凫氏,刀耕火种,繁衍生息。
神话传说般的历史记载,和黄河边成长起来的中华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别,但却毫无疑义地属于中华文明中一块重要的拼图。诗人李白写下千古名作《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李商隐的《锦瑟》有借古蜀国第一位君主杜宇的传说抒发胸臆的名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古蜀文明像一颗珍珠,镶嵌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之上。
公元前316年,秦灭六国的第一步,就是灭蜀。秦国大将司马错认为,“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同时他指出,巴蜀可从水道通楚,“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巴蜀之地,历来人口众多,土地肥沃,有了这个“天下粮仓”,秦国就有了源源不断的钱粮和兵源,为秦国之后吞并六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此时,回头再看看展厅,不禁觉得,古蜀国的房子怎么有点像杜甫草堂,而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像极了故宫中那华丽的灯柱。
让我们在绚烂的中华文化中重新相识
《遇见古蜀:三星堆沉浸式光影艺术展》最与众不同的,是它将三星堆历史和文物通过数字技术变成影像,让观众置身其间。
走过实物陈列展厅,越过一道布帘有面LED墙,踩在墙前预设的脚印上,观众可以和屏幕中的铜人打招呼,博物馆里没有生命的文物,在这里有了温度,影像墙上的铜人会按照你跟它打招呼的样子对你还礼。这一设置特别受小朋友喜欢,看着一件件文物在这里被赋予了生命,仿佛走进了童话世界。
而最震撼的,当然是遇见博物馆的光影厅。近千平方米的沉浸式数字化光影空间、30分钟的光影视听体验,融合数字光影技术和艺术表现手法呈现出一个神秘辉煌的古蜀文明世界。光影空间采用高清视频投影,以3D光雕数字技术打破物理空间,将物体变成影像投影的显示表面,幻化成多彩绮丽的三维境界,为广大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光影单元以“蜀·魂、蜀·现、蜀·迹、蜀·祭”为叙事脉络,与静态展陈空间的内容遥相呼应。由三星堆文明中太阳崇拜连接扶桑树,引入地下掩埋的三星堆文明,唤醒沉睡千年的文物。三星堆的面具、神树、神鸟、器具等经典形象经过元素提炼和二次创作后,结合宏大的音乐、恢宏的视效唤醒观者感官,使观众穿越古今,身临其境感受三星堆的神秘莫测与宏伟壮观。观众仿佛拨开时间的迷雾回到古蜀文明辉煌蓬勃的年代,沉浸式感悟古蜀先民独特的生存意向、非凡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
技术进步让人们得以用更多方式了解文物。
== 专家说 ==
科技在进步,数字文博前景广阔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深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怎样做才能“活起来”?活起来的前提是让人们都知道它的存在,它的历史,它的价值,它今天的意义所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能有效助力文物活起来。
2016年,“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首次通过“互联网+”实现30个经典洞窟整窟高清数字化图像及全景漫游的全球共享。2022年,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上线,来自莫高窟等石窟遗址及藏经洞文献的21类壁画专题、6500余份高清数字资源档案向全球开放,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被动局面。
今年,在四川成都举办的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场馆的顶部,被放大270万倍,由上万块彩釉玻璃组成的太阳神鸟图案,照亮夜空,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文化之美。还有大运会火炬“蓉火”,顶部依然是太阳神鸟图案,侧面设计灵感则源自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立人造型,致敬古蜀文明。文化遗产所承载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今古交辉,繁荣发展,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遇见博物馆系列展览就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展览展示的良好范例。包括《遇见敦煌》《遇见古蜀:三星堆沉浸式光影艺术展》,都使用了先进的光影数字技术,将科技与真实融合为沉浸式的体验,带领大家梦回千年,沉浸于广阔瑰丽的古蜀大道。
当下,科技力量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动能作用凸显,各行各业都处于技术变革之中,数字文博前景广阔。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如何利用好新一代的科学技术,更好地保护、传承、发展中华文化遗产,展示中华文化之美,已经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刘玉珠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