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 新奋斗|静教院附校校长张人利:“轻负担、高质量”教育照亮孩子们多姿多彩的人生
2023-09-10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一所典型的九年一贯制薄弱学校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多长时间?在校长张人利的带领下,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短短几年就书写了“轻负担、高质量”的教育“奇迹”。躬耕教坛五十多年来,张人利怀揣着对育人的理想和信仰,永不停息地走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诠释着一位新时代乘风破浪教育界“大先生”的精神内涵。

创新领跑课堂教学改革

打造“轻负担、高质量”名片

1998年,张人利担任静安区教育学院院长时,区教育局要求他兼任静教院附校——一所典型的九年一贯制薄弱学校的校长。“我当时有两条路可走:要么沿用旧法,按照许多学校和教育学院的常规模式运行,两边都可以勉强维持;要么另辟蹊径,搞课程教学改革,将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注入学院,注入学校,有可能实现超常规发展。”张人利在一系列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作出对附校的定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实验基地。

然而,千头万绪,从何抓起?张人利审时度势,冷静分析当时教改形势,确定以课程与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推动学校发展。他要求教育学院的科研室、教研室、培训部和德育室等所有一线教师“聚焦课堂”,以静教院附校为课改基地,亲身参加课改的实践,积累案例,取得经验后,再通过培训推广到基层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去。他又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提出按学生“最佳发展期”设课的想法。张人利提出“两个重心移位”,即对形象思维比较强的学科,设课重心往下移;对逻辑思维比较强的学科,设课重心向上移。

此外,他还改革德育课程,将传统德育课发展为“没有围墙的课程”“整体生命投入的课程”“超前发展的课程”,获得学生喜爱和各方高度评价。

张人利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使静教院与附校在短短几年中就走出了困境,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5年,静安区教育学院以上海市最高分荣获了由教育部颁发的“全国首批示范性地区教师培训机构”;静教院附校也从一所典型的薄弱学校一跃成为“上海新的优质教育资源”,“轻负担、高质量”也成为了静教院附校的一张“名片”。

勇闯教育改革深水区

推进后“茶馆式”教学

2008年起,张人利专任静教院附校校长,静教院附校迎来了一次以教育科学研究为引领的大发展,进一步擦亮“轻负担、高质量”这个名片。

静教院附校以校长张人利为组长建立上海市教委重点课题《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教学效能的研究》,该课题产生了教育研究核心成果——后“茶馆式”教学。他继承了上世纪风靡全国的茶馆式教学的基本理念“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学堂”,进一步发展为“改变教学的逻辑结构,从以授课教师认为的学科体系为线索进行讲解变成遵循教育规律,在教师的帮助下让学生自己进行建构”。不但如此,还建构完整的操作体系,包括两个教学特征(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尽可能暴露学生的相异构想,并加以解决),四个教学方式(独立学习、合作学习,“书中学”、“做中学”),八个教学策略(“教学与评价融为一体”等),以及N种教学方法。

“刚接触后‘茶馆式’教学时,对于已经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并获得全国教学评比一等奖的我来说,起初并不太愿意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张校长没有把他的思路强加给我,而是让我在两个平行班进行同课异构,并在课后进行测试分析,张校长说用数据说话。”静教院附校教师李贞说,最终的实验数据让她对张人利的教学理念心服口服。于是,在之后参加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决赛的课堂上,她放弃了精美的课件,用了一张平时家常课用的工作单,更大胆的是,她在课的开始设计了一个看书自学的环节,学生足足看书8分钟,最终,这节课获得了评比的一等奖。“是张校长让我的课堂教学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李贞说。

推进后“茶馆式”教学以后,静教院附校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喜欢程度增加,回家作业减少,后“茶馆式”教学逐步变成教师日常教学的行为。上海市教委多年“绿色指标综合评价”及其他评价显示,与市、区的平均指标比较,静教院附校学生睡眠时间多,体艺科活动多,课外作业少,近视率低,学业成绩好。

进一步增强学生关键能力

课程统整探索深度整合式教学

今年9月1日新学期开学后,许洭国升入了静教院附校六年级,谈及小学期间在静教院附校最喜欢的课程,他的回答是:“趣普课!”

趣普(Trip——Theme Research Interdecipline Practice)课程是静教院附校创建的全面转变教学方式的课程,突出主题学习、探究性学习、跨学科学习和实践性学习。趣谱课程以劳动技术、信息科技两门学科为主干,整合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命科学等基础型学科和学校“做中学”等拓展型、探究型校本课程的内容,以项目学习实现课程统整,贯穿三年级至八年级。

上学期,许洭国就参加了关于茶叶的趣普课,“老师指导我们做了一本关于茶的手册,记录了茶的发展历史以及不同茶的特点,每个小组还制作了PPT,介绍茶叶的故事。”许洭国说,趣普课上,学习、制作以及和同学交流时都非常放松,而且有自己创新的空间,“非常开心!”

深受学生欢迎的趣普课程,是张人利校长2015年起引领全校开启的又一项新研究。这项研究把国家课程中的综合类课程,包括信息科技、劳动技术、社会、道德与法治(原思品课)、科学等,以主题学习、跨学科学习、实践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4种方式进行统整实施,完全改变了课堂教学的逻辑结构和教学评价,成为学校后“茶馆式”教学之外的另一种全新的教学样态。这一教学实践和研究不但显著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认知能力和职业能力,也培养了一大批适应新课标的教师。

此外,学校还进行了一系列其他教育研究,包括提高教师命题素养研究、关键领域校本学生评价研究,“双主体”德育课程研究等等。学校还推行一系列体制、机制及特色活动,帮助校园绿色教育生态的创设。如:每周一次全校性的文艺演出——“明星闪亮30分”;保证每人每天超过一小时的体育锻炼,不但有上午课间30分钟体育活动,还有放学之后的长跑;学校不提倡购买任何教辅材料;作业分层,推行“两个举手”制度(即班级学习委员对当天全班作业超量举手,家长对自己孩子当天作业超量举手);坚决不准全班补课,坚决提倡个别辅导,为个别辅导老师在绩效工资中设置“爱心津贴”;初三毕业班照样参加所有全校活动,包括春游、秋游等等。

作为一所家门口的普通公办学校,静教院附校小学一年级全部对口入学,20余年来对口学区没变。神奇的是,静教院附校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学生们在中考中取得优异学业成绩、赢得家长良好口碑的同时,学生的近视率低于上海市的平均值近20%,2023年静教院附校作为上海市唯一的学校代表在教育部组织的近视防控工作会议上做工作介绍。

不断辐射创新经验

“徒弟”遍布上海和全国各地

20多年来,静教院附校在张人利校长的引领下,取得了优异的办学成果。与此同时,张人利还将“轻负高质”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经验不断辐射,在上海、全国及世界各地产生重要影响。

作为“上海市中小幼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第1~3期基地主持人,第4期“高峰计划”(第4期双名工程开始分级,“高峰计划”为最高级)导师,以及“上海市德育骨干教师实训基地”第1~5期基地主持人,张人利还先后受上海市静安区、长宁区、闵行区、虹口区、奉贤区、青浦区、松江区、金山区和浦东新区等委托为校长带教导师,领衔参与了上海市教委推行的多个项目,包括“城乡结对”“初中强校工程”“集团化办学”“课程领导力”等。

五四中学校长沈嵘是张人利“相约星期四”的徒弟之一,2018年,五四中学成为上海首批强校工程学校,他邀请张人利作为指导专家对学校的强校工程方案进行探讨和研究。“张校长帮我们进行了分析,认为单纯加强初中可能还缺少一个环节,因为初中加强的目的是吸引更多的小学优质生源,而如果加强我们对口小学的教育教学水准的话,就可以为我们初中输送更多的优质生源,因此我们的强校工程方案是将初中和小学作为一体化来推进的,这在100多所强校工程学校的方案里是独此一家。”

为了拜张人利为师,普陀区武宁路小学校长孙纳新报名了张人利的“上海市德育骨干教师实训基地”。“我做校长20多年了,但是我认为自己做校长进步最大的就是认识张校长之后。”孙纳新说,张人利校长影响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向,也影响了自己的学校,“静教院附校有‘明星闪亮30分’,我们学校有‘五彩小舞台’;张校长的学校有‘双举手’制度,我们学校有‘讨价还价’作业,我们一直在默默地学习。”

五十多年来,张人利校长一直忘我地耕耘在中国基础教育的沃土上,倾情付出,卓有成效。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要用自己的生命改变自己脚下的这方土地,照亮孩子们多姿多彩的人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