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主播”大赛开进浦江论坛,这位会讲相声的博士拿了冠军
2023-09-12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9月10日,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贺东风在2023浦江创新论坛全体大会上发言,透露的大飞机建设进展让人激动人心。

9月12日,浦江创新论坛全球技术转移大会上,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90后设计师郭玮宏则以生动的科普讲解,打动了台下评委和网络观众的心,也捧回了“奋斗杯”第三届上海市青年技能大赛科技网络主播大赛的桂冠。

能在这样的舞台上展现自己,让郭玮宏这样的科技青年尤为振奋。

  == 用讲相声的方式开了场科技直播 ==  

这是上海首次举办科技网络主播大赛。全市各行业不同职业背景、各高校院所近200名选手报名参与,最终21名选手通过专业评委筛选获得初赛入场券。而登上正在张江科学会堂举办的浦江创新论坛全球技术转移大会现场舞台的,则只有10名选手。

郭玮宏这位来自商飞的设计师最后获得金奖。用评委、美踏元宇宙副总裁张斌的话来说,他是“设计师里最好的主播、主播里最好的设计师”。郭玮宏自称则是“会讲相声的博士”,业余爱好就是讲相声的他,将相声元素融入到了科普中,带来的反差征服了在场的评委们。

“我的确是个有师承的相声演员,也是物理学博士,还是商飞的设计师,同时还在做科普博主,这都是我的身份。”赛后接受记者采访时,郭玮宏笑着罗列出自己的“多重身份”。

2019年博士毕业后进入商飞,他一直在做“天空光环境模拟与应用”项目的落地,从装置建成,到申请到专利团体标准,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再到运营应用,都是郭玮宏在负责。初赛时,他讲述的就是这个项目。“这也是我参加比赛的初衷,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大飞机诞生背后的这些科学装置。讲好大飞机故事,需要一些专业的人来做好科普。”

郭玮宏

大学时开始喜欢相声,读博时开始做科普,郭玮宏在台上台下状态完全不同。“上台了,我就会换上相声思维,比如语句的节奏感调节,如何去跟观众互动,如何抓住观众的情绪等等。”郭玮宏说,他对自己的要求,就是一个科普视频里如果三分钟没有一个包袱,就是失败的。“我得让您来听我讲这半小时、一个小时里必须是开心的。”今天的比赛里,无论是提前拍摄的探馆视频,还是现场的模拟直播,他的讲解都能让人不时地会心一笑。“节奏感特别好。”评委、知名主持人、上海灿王文华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王晶心这样评价他。

科普领域也开始向直播、主播发展,郭玮宏觉得这是非常必要的。“我觉得我们现在这个方向是对的。我们有很多很好、很有意思的科研项目,却缺乏平台让更多人知道、看懂, 像我们今天的主播大赛,包括让我们年轻人以这种方式参与到浦江论坛这样的大平台,给更多人机会去了解到这些成果,让更多的领域交叉来进行应用,我觉得这是促进科技发展的一个非常好的方式。”郭玮宏表示。

  == 做科技类传播需要有情怀和积淀 ==  

因为参赛,出生于1995年的上海科技馆新馆员吴天任第一次以“探馆”的形式深入接触到浦江论坛的创新内核。他花了半天时间去探访了开在宝武钢铁的全球创业投资大会现场,一天时间剪辑出了探馆视频。“一切都很新奇,我去年才刚刚加入上海科技馆成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现在越来越觉得自己在从事一份非常棒的行业。”他兴奋地告诉记者。

而这次参赛,对从入职后就在从事科普工作的吴天任来说,最大的收获是锻炼了更多线上科普传播的能力。之前在科技馆,他多是做一些线下面对面的讲解、教育活动,拍视频甚至直播的机会很少。“这次就发现,做线上科普需要有很强的对象感,需要把自己放置到一个纯粹观看者的视角去切入,这是一个视角和身份的转化。”吴天任说,参赛选手中不少都很有经验,也让他学习到了很多。随着上海科技馆对于线上展示、科普的增多,这次参赛的经验对于他今后更好地开展科普工作非常有益。

据介绍,这次大赛由共青团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指导,共青团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委员会主办,共青团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有限公司总支部委员会、共青团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支部委员会承办,共青团上海市杨浦区委员会支持。

吴天任

在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团委书记刘洋看来,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通过直播,各企业的科研成果等可以更直接地走到大众的眼前,吸引更多的关注,推动技术的普及和成果的落地。“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新的互联网时代赋予了我们科技青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首次举办科技网络主播大赛,不仅是一个展示青年才华的机会,更是一个促进交流与合作、提高自身技能的舞台。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才露尖尖角’的‘科技网络主播小荷’在奋斗杯的‘一池春水’中,结出‘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创新成果。”她表示。

创新的同时也必须坚持一些东西。评委王晶心认为,科技类主播跟普通的主播存在格局观上的区别。“做科技类主播需要前期能沉下心有所积淀,有些科技类产品可能需要花好几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去做研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你来介绍和科普这些产品,必须对产品有足够的认知,对创造这样一个科技类产品的团队和过程足够了解,要能感同身受这样的科学家精神,再用简单易懂和生动有情感的方式去阐述它,进而打动人。”王晶心打了个比方:产品是爸爸,主播是妈妈,得通过爱来结合。

“科技类的网络传播,还是需要有情怀。”评委张斌这样告诉记者。而最终的目的,是在未来的数据时代,让科技能真正拥有流量。“流量的本身是时间和关注度,往下延展的话就是影响力。这是每个企业都需要,尤其是科技类企业,因为他们值得。”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