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上学?一上学就情绪低落?心理专家:开学焦虑综合症,这么“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视频
新学期开启,不少学生出现了情绪低落、心慌意乱,或无故发脾气、注意力不集中,有些甚至出现了自伤等极端现象。从心理学上来说,学生们这是陷入了“开学焦虑综合症”。此时学生、家长应该怎么做?为此,记者专访上海知然心理中心负责人田广晓博士。
>> 案例一 <<
就读小学的田田曾十分开朗,在学校喜欢参加学校辩论赛、志愿者等各种活动。在之前的一次义卖活动中,田田被同学怀疑偷拿走了50元,班主任之后找到家长来核实情况。“50元又不是什么大钱,我愿意给班级捐赠100元,作为义卖基金。”田田爸爸说。
当田田发现爸爸这样做时,非常愤怒:“你这样做不等于承认我拿了50元吗,但是我没有拿,连你也不相信我,以后我怎么见人……在告状的同学中还有一个是我的闺蜜,闺蜜背叛我,爸爸不相信我,我感觉天塌下来一样,感觉没人理解我”。之后,田田的情绪越来越低落。新学期开始后,情绪更暴躁和焦虑,想要休学来调整自己。
■点评:
一些孩子平时在学校与同学或老师相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再次回到学校,又要体验这种巨大的人际压力,这激活了孩子内在的焦虑和痛苦。当不知如何应对,一些孩子便以不想上学,甚至生病的方式逃避这种压力。
>> 案例二 <<
就读初中的小强之前成绩一直都排在年级前十名,但是上学期期末考试滑到了年级前五十。于是,爸爸在暑假给小强安排了很多辅导班。小强一旦表现出累和烦躁,想要休息时,父亲都破口大骂。
在一次激烈的冲突中,爸爸把小强的笔记本给摔了。小强冷冷地看了爸爸一眼,一句话没说就直接回到房间躺到床上。自此以后在家基本上不说一句话,什么辅导班也不参加,开学了也不愿回学校上课。
一开始,孩子爸爸并不理解这是一种心理疾病,仍固执地认为这是孩子过分叛逆和不懂事。直到孩子出现了自伤等现象,他才慌了神。
■点评:
一些孩子因学习成绩滑落产生了自卑心理,而成绩好的孩子同样也会因学习压力大产生焦虑情绪,在那些即将进入升学班或对自己要求严格的学生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这些孩子害怕考试,害怕保不住自己的排名,过得很辛苦,但是在父母看来成绩下降是他不够努力,不仅没有得到父母的关心,反而引来更多的指责。
>> 案例三 <<
新学期开始后,小雨一进学校就头痛、胃痛。在小雨的印象里,只要她身体一不舒服,冷战的爸妈就会来关心她,常常因为她的问题能够彼此沟通半个小时,这让她感觉原本冰冷的家也变得有一点点温度。父母的冷战次数越多和时间越长,小雨的头痛就会愈演愈烈,全家人就陷入了这样的怪圈。
■点评:
在家庭系统观看来,小雨爸妈之间产生的冲突和焦虑,夫妻两人无法解决时,孩子在无意识中便会以拒学、生病等牺牲自我的方式转移父母的注意力,缓解父母之间的矛盾,以此来守护这个家。
其实孩子只不过是这个生病的家庭的“代罪羔羊”,是家庭里面最弱小的一员,但又是最想要守护好这个家的人。所以孩子的问题,不仅仅是孩子本身的问题,常常反映的是家庭系统或家庭结构的问题。
== 原因分析 ==
记者了解到,开学至今,沪上不少心理机构都挤满了前来求助的家庭。在这些家庭中,有的是孩子出现了拒学、厌学等情况,有些甚至连家长也出现了焦虑情绪。
“本质上讲,孩子焦虑、抑郁、拒学、厌学,所有问题背后都是情绪问题。”田广晓告诉记者,孩子的语言能力远没有成年人那么发达,在成长的早期,孩子不太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可能需要你帮他讲出来,他才会明白,“原来这种感觉就叫做生气”。另一方面孩子并不愿意向父母求助,他能预测到父母可能的反应,会让自己更痛苦和难受。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眼下父母将大量的时间精力花在了孩子的教育培训上。其实,父母自己的见识、视野、格局,以及思维模式,才是孩子的起跑线。与其盲目鸡娃但收效甚微,亲子关系还岌岌可危,不如父母主动学习,这才是“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深层含义。而且亲子关系破裂了,就算孩子学业再有成就,他也很难找到自身生命的价值感。
如果,父母面对孩子突如其来的情绪张力和厌学的状态,内心也会升腾出焦虑、无力,一时不知所措,甚至指责孩子,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情况只会越来越恶化。
在此,田广晓给家长的建议是,在和孩子平时的互动中,重要的工作就是帮助孩子把他们无法用语言说出来的情感表达出来,而不必让孩子用“症状”或者冲动行为去表达负面的情绪。同时,了解孩子不想上学的原因,比方说学校霸凌,作业没做完,人际问题,有针对性地给予解释和支持,让孩子知道有问题是全家人一起解决,而不是自己孤军无援。营造好的家庭氛围,多关心孩子,陪伴的品质比陪伴的时长更重要。
对于孩子们,田广晓则建议,如果你感觉自己心情不好,父母又无法理解,可以跟父母说,让心理咨询师协助孩子一起来调整家庭的互动模式,营造好的家庭氛围。
== 相关 ==
架起一条重要的生命线
事实上,除了青少年群体外,田广晓觉得身上的责任沉甸甸的。精神残疾人是较为特殊的群体,一个家庭若有一个精神残疾人,这个家庭基本上就陷入到一个痛苦的深渊中。
精神残疾患者康复需求多元,心理服务亟需弥补。田广晓告诉记者,上海市残联专门为病情稳定的慢性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日间照料、心理疏导、娱乐康复、社会适应能力训练为一体的“精神残疾人日间康复照料站”的社区康复机构——阳光心园。为了让心理健康服务走进全区阳光心园群体,上海市虹口区精神卫生中心联手上海知然心理中心共同组织开展“心有彩虹”——康复服务进心园项目。
在这个项目中,他们通过问卷调查和心理评估,精准定位学员的心理需求和了解学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做到有效干预。透过心理知识的科普,提升学员对精神疾患的认识能力,指导学员在科普中学会如何调节家庭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困难。
962525上海市24小时心理热线,这是一条重要的生命线。为此,知然心理协助上海市虹口区精神卫生中心,为市民提供更高效的公益线上心理服务。
此外,田广晓还带领着团队与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一起策划“看见自己、看见未来——六安希望小学师生看上海”的家·公益活动。“关爱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关注弱势群体,为精神病患和康复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多元化的心理服务,也为守护上海这座城市心理健康贡献一点力量。”田广晓说,这是团队所有人为之努力的方向。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