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国际雕塑展开幕在即,艺术家和作品同框
2023-09-18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吴恺/视频

9月18日下午,中国艺术家周一然穿过长廊,来到静安雕塑公园梅园,那里矗立着他耗时数月精心打造的作品《门内门外》。“不仅是现实空间,其实每个人内心有无数扇这样的门,门外是我们向往和恐惧的东西。我们在门内不敢踏出去,但只要突破限制,就能通向向往的世界。”

和周一然一样,包括吉姆·兰比、拉姆·卡齐尔、胡安·盖瑞扎博、刘毅等在内的中外艺术家也纷纷来到“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的布展现场,与自己的作品同框,讲述作品背后不为人知的奇思妙想。

《门内门外》

作品《门内门外》是由九扇门重叠在一起的艺术装置。“九代表虚数,这件作品如同在空间中勾勒出的草图。门暗示边界,其实个人内心有无数扇这样的门,希望这扇门也象征着你心中的某扇门,鼓起勇气,打开它,跨越它,也许你向往的世界就在门外。”

85后艺术家、设计师周一然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热爱跨领域设计,致力于寻找新鲜的视角看世界。曾在北京、上海、武汉、大同、东莞、柏林等地举办展览,并参与国内外的多个公共艺术项目。这也是他第一次受邀来到静安国际雕塑展。

《镜梯凝视》

走出梅园,来到一处草坪,烈日下艺术家吉姆·兰比戴着太阳镜,在作品《镜梯凝视》前接受采访。眼前的大型户外作品由15个垂直的梯子雕塑组成,材质主要是单色铝制框架,色彩纷呈,从鲜红到霓虹绿再到亮黄,梯架内还嵌有镜面。

“镜子凝视你,然而当你凝视镜子,看见的仍是自己。思考的迷宫亦是如此,源于自我,途经自我,最终抵达自我。”吉姆·兰比介绍说,这些镜梯能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并产生折射效果。橱窗般的镜面既能捕捉到静态环境,也能捕捉到观众的动作,形成一个由意想不到的反射组成的互动迷宫。

在室外环境中,《镜梯凝视》这件作品会随环境无拘无束地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依据天气条件而变化。色彩鲜明的金属结构安置在景观环境中,阐明了自然与人工、有机与建筑之间的二元对立。

《此时此地》

“我和中国可有渊源了。”拉姆·卡齐尔眉飞色舞地做了个人介绍。原来,这位常居在阿姆斯特丹的视觉艺术家的母亲出生在一个三代都生活在中国天津的犹太家族。他的家人一直都在进行亚洲艺术作品的收藏,这些艺术作品和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留白手法都给了他很深的影响。

拉姆·卡齐尔创作的作品是《此时此地》,近看这是顶着云朵的一人和一狗,享受着片刻的宁静和放松。作品的介绍富有禅意,“此时,此地。是现实,也是超现实。当云端守护思绪尽情放飞,这一刻,已弥足珍贵。”

拉姆·卡齐尔介绍说,狗的灵感来源于中国守护狮犬——石狮,它们总是成对出现,寓意阴阳。这对组合面对面,由一个人形和一只狗组成,代表人类与自然的联系,这是一种倾听和被倾听的对话。“云被认为是祥瑞之物,因为它会带来雨水浇灌庄稼。每个人头上的云象征着他们的信仰和愿望。”

《永恒的露台》

在公园里,还有此次雕塑展最高的作品——《永恒的露台》。如同建筑和历史的切片,上海的气息萦绕在“永恒的露台”周围,呼唤关于城市和生活的记忆。

出生于马德里的艺术家胡安·盖瑞扎博曾因题名为《都市记忆》的纪念性公共雕塑而享誉全球。他表示,这件雕塑是建筑的切片,也是历史的一部分,为公众提供了全方位的互动体验。引发了大家对历史、艺术、城市化、雕塑介入城市等议题的思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吴恺/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