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商家“不接待儿童”?可以理解,但不解决问题
2023-09-19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近段时间,一些城市的商家因公开声称“不接待儿童”而引发热议。支持者认为,“熊孩子”破坏公共秩序,理应被拒之门外。但也有不少网友指出,商家的做法涉嫌歧视顾客,而且体现出某种“厌童”情绪,不值得提倡。

具体事情要具体分析,一味的肯定或否定都有失偏颇。就此次争议来说,了解商家为何有此举动,评估这类举动是否合理、有无改进空间,恐怕比简单的站队、贴标签更有意义。这也是讨论公共事件应当遵循的法则。

据媒体调查,那些挂出“不接待儿童”招牌的商家,多为咖啡馆、高档餐厅、奢侈品店。它们给出的理由,一是担心儿童太吵闹,打搅客人;二是有的孩子调皮捣蛋,可能损害店内商品和陈设,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安全隐患。平心而论,商家的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这些商家对消费场景和客户体验通常都有特定要求,而儿童由于缺乏自制力,很难达标。商家为此未雨绸缪,推出相应措施以规避风险,是可以理解的,远远谈不上“厌童”。

即便如此,此举仍有不妥之处。首先,“一刀切”不可取。毋庸讳言,个别家长的无原则纵容,致使“熊孩子”难以管束,给商家带来损失。但这毕竟是少数。商家为以防万一,不加甄别地拒绝所有孩童,大可不必。要知道,成年人也不乏蛮横不讲理的,难道商家也要一律拒绝成年人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单单针对孩童设限,确实如网友所言,有歧视孩童之嫌。

进一步说,大到品牌小到商家,自有其筛选目标用户的权利,但这是通过定位、定价、商品描述等市场手段实现的。而公然宣称不为某个群体服务,有违基本的公序良俗,本不应该发生在文明社会。不客气地讲,有些商家之所以敢这么做,无非因为儿童处于弱势地位,拿儿童“开刀”风险小罢了。

当然,相信大多数“不接待儿童”的商家有其苦衷,有值得同情之处。但具体实施的时候,能否将姿态放得低一些、措辞改得婉转一点呢?譬如,把冷冰冰的拒绝换成温馨提示,告知本场所的特殊性和注意事项,家长要看好孩子,否则后果自负。另一方面,这也需要外部条件的支持。当儿童毁坏店家财物,或者因不当行为给自身造成损伤,司法机关应该以法律为准绳,为守法商家“撑腰”,避免其蒙受不必要的损失。

其实早在2021年,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就曾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儿童友好要求在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等方面充分体现。显然,打造“儿童友好”城市不是商家单方面的事情。这有赖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儿童成长的公共生活空间。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编辑:周晓 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