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科技馆”里,发现最硬核的科技|工博会
2023-09-1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科技部带来了哪些国家“硬核科技”?长三角科创会有怎样的首次“组团亮相”?聚焦创新策源地的东道主上海又会带来什么惊喜?

9月19日,第二十三届中国工博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由上海市科委协同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会同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等推出的“创新科技馆”也亮相工博会,今天,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探营这一工博会中最in科技展馆,揭秘其中的高光时刻。

    “国家队”带来中国科创成果“最新款”    

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基于“全流程”设计的水质多参数自动监测解决方案、各种智能机器人……“创新科技馆”里的科技部展区,全是“硬核”科技成果。

今年,这一展区以“高端制造与绿色能源”为主题,聚焦先进制造、交通和能源领域,重点展示了国家科技计划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攻克产业关键和前沿技术等方面取得的重要科技创新成果。

记者看到,现场分成了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增材制造、智能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与氢能等8个单元进行展示,据介绍,展区内共有包括半导体激光器、智能机器人、风能和太阳能、高速磁浮列车、纯电动轿车等约50项成果参展。

一列从“北京开往上海”的“磁浮列车”占据了展厅最中心的位置。这是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所展示的最先进轨道交通——首套时速600公里的常导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据介绍,这一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具有高速快捷、安全可靠、准点舒适、运输力强、绿色环保、性价比高等一系列技术特点,标志着我国掌握了高速磁浮成套技术和工程化能力,在高速磁浮领域取得重大创新突破。

另一边,力合科技(湖南)股份有限公司的基于“全流程”设计的水质多参数自动监测解决方案,针对自动监测体系在点位时空分布、监测指标以及数据应用等方面的不足,研制集“智能采样-自动监测-系统集成-综合应用”全流程的水质多参数自动监测解决方案,打造水环境“自动监测+分析服务”的新模式,推进了我国水环境监测从手工监测向全面自动监测的跨越式发展。

智能机器人区域更是人头攒动,机器人原来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眼科显微手术机器人已经开展了动物实验200余例,面向脊柱椎板切除手术的机器人系统创新性完成全球首例机器人自主识切临床,完成椎板安全精准切割,遨博超V热理疗机器人可以将以往2-3人完成的按摩、建档等工作一人一机完成。还有全球首创的道面健康自动检测机器人,可以广泛应用于船舶、石化、海洋工程、电力、桥梁隧道等不同场景的“蜘蛛人”——磁吸附爬壁机器人等等。

    数字体验、创新服务显示上海速度与温度    

你知道区块链吗?这一与互联网类似的数字基础设施,是信息科技领域新兴交叉学科。与互联网带来的变革一样,未来将对人类社会带来巨大改变。走进“创新科技馆”的“数字科技,重塑创新边界”主题展区,就能提前感受到数字科技的发展正不断递延与突破原有的创新边界。

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在这里打造了一场“走进Web3·元宇宙”主题展,犹如穿过了一座架起现实与未来的桥梁。在“L”型展示区,有对前沿技术的探索,可以深入剖析Web3和元宇宙的构建与演进。在“螺旋6型”体验区,无需编程或技术背景,每位参与者都有机会亲手打造属于自己的NFT,将创意、个性或珍贵回忆永远地镌刻在区块链上,成为独家纪念。

据介绍,这里所展示的Conflux树图公链是中国唯一跻身世界第一梯队的公有链系统,主网于2020年10月29日正式上线,至今已稳定运行近三年,链上账户总数达2470万个,交易总数超1.27亿笔,已部署智能合约近1.8万个,网络规模位居世界第三。

记者看到,工博会现场,围绕“碳循新工业、数聚新经济”主题,出自上海的最前沿创新科技让人眼前一亮。除了展示还有服务,技术交易展区带来了21家中小科技企业和5家科技服务机构的26个参展项目,上海技术交易所还将“MINI交易厅”送入工博会现场,为现场展商和观众带来“2大交易直通车 + 4项工博会专属服务”。

据悉,此次上技所“MINI交易厅”展台设“绿色低碳技术交易直通车”和“先进制造技术交易直通车”特色服务,为现场绿色低碳和先进制造领域的技术开辟快速对接通道,提供高效的技术交易供需匹配服务。此外,“技术确权确价服务”“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区域科创合作服务”“跨境技术贸易服务”四项工博会专属服务,则为工业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助力。

    长三角国创中心首次“高光”亮相    

热玛吉机器人、肿瘤精准医疗一体机、移动储能智能充电机器人、人眼安全激光键合晶体、高效碱性析氢电极板……今年,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也首次亮相工博会“创新科技馆”,一批代表科技前沿的原创成果和创新应用迎来“高光时刻”,60多项展品集体亮相。

聚焦信息技术、生制造装备、先进材料、能源环保、物医药等关键领域,一批重磅创新成果正从这里诞生,在工博会现场的这些展示成果,就能了解到上海和长三角重点产业和重点行业的发展方向。

长三角国创中心的新型药物制剂技术研究所此次在工博会上推出全球首台“智能肠道靶向给药3D打印商业系统”,利用3D打印技术对药物制剂进行精巧的三维结构设计,控制药物在胃肠道部位定点释放,实现药物靶向精准递送,大大提高药物临床疗效,同时降低副作用,改善患者依从性。“我们花了加了两年时间解决了传统技术不能解决的问题。”集萃制剂所所长全丹毅表示,这样的智能数字化设计也在推动我国医药工业向连续化、智能化制造转型升级。

长三角国创中心建设的集成创新平台——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带来了一款,成功将地面晶硅电池和柔性封装材料结合,可以在卫星上张开“翅膀”,源源不断向卫星提供来自太阳的能量的新型柔性太阳电池阵产品“低成本硅太阳电池阵列”。和现有的砷化镓太阳电池阵相比,产品利用柔性封装的方式,大大降低了发射成本,为卫星提供性价比更高的能源,大幅降低了商业星座卫星网络的建设成本。2023年初,这款卫星太阳电池阵已伴随“日照三号”卫星成功入轨。

有关负责人介绍,在长三角国创中心,创新没有“围墙”。截至目前,长三角国创中心在上海和江苏共布局建设了94家研发载体,拥有各类研究人员超过15000人,转移转化技术成果9000多项,服务企业累计超过20000家,研发载体累计衍生孵化不同领域的科技企业超过1500家。如今,这些研发载体已结出累累硕果。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