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征新生”成长为“优等生”,上海航天50多项航天“利器”亮相|工博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正在召开的第23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天问一号”火星环绕器荣获CIIF特别大奖,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今天获悉,除了“天问一号”,今年工博会上,上海航天还有50多项航天技术新“利器”齐亮相。
既是“长征新生”,也是“优等生”
自2022年3月29日首飞以来,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圆满完成3次飞行任务,三战三捷的骄人战绩、首飞当年即实现应用发射、攻克多项关键技术……这是我国首型固液捆绑运载火箭长征六号甲的优越“战绩”。此次工博会上,这款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运载火箭得以亮相。
这是我国第一型芯级采用液体发动机、助推采用固体发动机的“混动火箭”。火箭总长约50米,起飞重量约530吨,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不低于4吨。长六甲从一名“长征新生”快速成长为一名“优等生”的亮眼成绩单,更推动了新一代运载火箭迈向更高效、更智能、更安全,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我国第一型“混合动力”的新一代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长征六号甲充分发挥液体发动机性能高、工作时间长和固体发动机推力大、工作可靠、使用维护简单的综合优势,突破了固体助推器捆绑与分离技术、捆绑点大集中力扩散技术、固液捆绑联合摇摆控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首次实现了固液发动机在我国运载火箭领域的“跨界合作”。同时,依托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专用的发射工位,长征六号甲火箭将来可实现14天快速发射,满足中低轨道卫星高密度发射需求。
别看它大,管理却很智能。据了解,长征六号甲火箭的芯一级设置有智能健康诊断系统,在“点火”指令下达后,火箭芯一级的液体发动机先执行点火程序,此时健康诊断系统将进入快速工作模式,通过火箭点火2.5秒后采集的各项数据,在0.3秒内诊断发动机的健康状态。一旦出现非正常的突发状况,健康诊断系统将立刻做出判断,并实施自动紧急关机,同时固体发动机将不再点火。
此外,长六甲还是国内首次采用伺服系统在线故障诊断与自适应重构技术的火箭,在飞行过程中,当某台伺服机构出现故障时,火箭的“大脑”——控制系统会先行自我诊断,随后进行重新计算并分配控制指令,实现火箭飞行的智能控制。
长征六号甲火箭还能实现“无人值守”,在火箭发射的前4小时,前端塔架的操作人员全部撤离,通过无人值守技术完成火箭后续的发射流程。这一技术的实现,创造了我国运载领域的三个“首次”:首次采用自动对接加注技术,可实现远程全流程推进剂自动加注;首次采用零秒脱落技术,火箭箭地连接器在起飞瞬间自动脱落;首次实现推进剂加注开始后,发射场前端无人员值守,有效保障了火箭发射任务的安全性,为最后一批撤离塔架的加注人员撑起一把“保护伞”。
有国之重器,也有美好生活“助推器”
除了“天问一号”火星环绕器、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上海航天带来了陆地探测一号卫星。这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十三五”首个立项的卫星型号。
陆地探测一号01组双星分别于去年1月26日、2月27日成功发射,构建了全球首个L波段分布式SAR测绘双星星座,不仅可实现广域定期影像覆盖和数据获取,支持周期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识别与监测预警等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助力地质灾害早期防范和应急救援,还可以进行森林生物量估计,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丰富的遥感数据支持。在轨稳定运行一年多来,陆地探测一号01组双星在轨表现良好,在土耳其地震、中国四川泸定地震监测等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了解到,此次工博会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聚焦“航天+信息化+”优势业务,携50多项展品亮相工博会。除了“国之重器”,还有包括商业卫星、导航定位、高端通信、智慧交通、AI与大数据、智能制造、无人装备等高新技术领域的拳头产品,充分展现了航天技术创造美好生活的新技术、新成果。
近年来,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大力发展商业航天、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本届工博会上,上海航天展出了 “新江智湾”离散协同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隧道和管廊救援用小型多参数融合自适应探测平台、井下综采及掘进设备导航系统、便携式快检质谱分析仪、双转台动龙门五轴搅拌摩擦焊接设备、新一代多功能智能固相复合增材装备、AR智能云检测机器人、金属双极板燃料电池系统、应急救能车等多项拳头产品和关键技术,展示了航天智造的能力和水平。
其中,“新江智湾”离散协同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涵盖科研生产和精益管理全业务,实现科研生产管理业务一体化管控;隧道和管廊救援用小型多参数融合自适应探测平台提升了复杂灾害环境下的应急救援与综合处置能力;井下综采及掘进设备导航系统将惯性导航系统与采煤机结合,实现完美的“天地合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井下工作人数,增大了安全系数;AR智能云检测机器人填补了国内工业领域“智能检测装备+云服务”工程化应用的空白,助推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M-SNY100应急救能车可用于城市应急及抢险救灾供能等特定场景的能源保障、补充和备份。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