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文化报告|青年戏曲演员杨成洋:年轻一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视频
在上海淮剧团构建的未来人才构架中,95后青年演员杨成洋无疑是重要的一环。杨成洋目前正在和淮剧表演艺术家赵国辉学习老生,而老生又是淮剧众多行当中不可或缺的成员。戏迷一直很关注淮剧老生行当的艺术传承,不久之后将举行的杨成洋个人专场,就是对这些关注的一次回应。
// 学习淮剧从未动摇过 //
青年报:说说你的成长经历吧。你2013年毕业于“淮四班”进入上海淮剧团。这10年其实也是社会剧变,各种诱惑层出不穷的10年,作为一个青年人,你有没有过动摇?是什么支撑着你,让你在传承戏曲的领域中坚持下来?
杨成洋:我是从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毕业之后一直跟着赵国辉老师学戏的,差不多每一到两年学一出折子戏,在唱腔、身段等方面,赵老师都给了我很大的教益。你能想象,我小时候在唱功方面能力不是特别强,平时也只能跑个龙套。但后来,我是通过赵老师手把手的教学,才慢慢开始开口唱。
现在回想起来,我是在14岁开始学习淮剧。小时候其实是父母选择让我去学习戏曲的,因为他们非常喜欢戏曲,是淮剧的忠实拥护者。从开始学戏到现在,我对于淮剧的信念是很坚定的,从来没有动摇过,因为热爱支撑着我在这个领域坚持下来。
青年报:是什么机缘让你跨入老生行当。你学老生的时候不过十几岁,你是如何揣摩老者的神态和动作,在表演上更接近老生?有过一些什么困难,最后又是如何克服的?
杨成洋:入老生行当也是机缘巧合。老师们觉得我比较适合老生,但是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老生演绎的是偏成熟老成的角色,而我当时只有十几岁,演好这类角色是有一定难度的。我觉得首先就是要多观察他们的姿态和声音。我个人的声音其实可能还没有偏向这类状态,我的形体也不是特别到位。在老师多年来的帮助下,我从一开始的模仿,矫正自己的姿态、形体等到融入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至今,我已经适应了老生这个行当,并且逐渐变得自信。
// 传承戏曲,先要吃透经典 //
青年报:最近老生前辈何双林先生去世了,引发了人们对于淮剧老生行当传承的关注。现在上海淮剧团老生的传承是一个什么局面?作为青年一代老生演员,你在传承和发展方面有些什么自己的考虑?
杨成洋:我们年轻一代人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上爬的。如何做好传承,我认为首先就是要学好前辈老师的戏,吃透每个戏,掌握其中的精髓,然后再尽全力将它完美地呈现出来。因为当下,青年人的感染力是很强的,如果通过像我们一样的青年演员在舞台上去演绎传统剧目,可能在表演方面或是妆造方面会更加吸引年轻观众。我唱得好,观众看得喜欢,自然受众群就会越来越多,受众面就会越来越广,这样对于我来说,我传承了老师们的戏,也让这个戏在当下,在观众群体中得以流传,这也是传承。
青年报:谈谈淮剧“学馆制”对你的帮助吧。你是科班出身,“学馆制”的教学和学校的教学有些什么不同?在“学馆制”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么?
杨成洋:“学馆制”就像是个人定制,你缺什么,它就会帮你主攻什么。在学校的学习,主要还是比较统一的训练,但“学馆制”更有针对性。所以我认为,“学馆制”和学校教学的最大区别就是它可以最大程度地帮助个人提升自己的薄弱环节。
赵国辉老师教我唱戏,也是在“学馆制”的大框架里实现的。老师总是细致入微地指导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演《武家坡》,因为这也是我第一次演文戏,那个时候特别紧张,在舞台上嗓子唱毛掉了,有呲花,这对我打击很大。没有演好,我当时就觉得很对不起赵老师,也对不起自己的付出。但是赵老师依然对我抱有信心,总是鼓励我,带领我克服困难,最终实现在舞台表演上的突破。
《河塘搬兵》演出照
// 细致考量个人专场剧目 //
青年报:这次剧团为你举行个人专场。在二十多岁的年纪举办个人专场,你觉得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为什么选择现在的三出戏,是出于什么考虑?
杨成洋:这是我第一次举办个人专场,现在心情还是比较紧张的。这段时间里,团里演出排练多,但为了准备即将到来的专场演出,只要有空闲时间,我就一头扎进排练厅,一遍遍地练,一遍遍地演,力求到时在舞台上呈现最好的状态。我选这三出戏是经过一番考量的。第一出《河塘搬兵》是淮剧的经典折子戏,以唱功为主。第二出《武家坡》是唱和表演的综合体现。第三出《吴汉三杀·三杀》有甩发,有唱又有舞,所以欣赏性很强,但对演员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要文武并重。希望这三出戏能让观众感受到我的成长,同时也认可我的努力。
青年报:你对未来的规划和突破是什么?
杨成洋:我现在学习了《吴汉三杀》中的“二杀”和“三杀”。这两出折子戏都是穿软靠,我未来的规划就是学《吴汉三杀》中的“一杀”。因为“一杀”是扎靠的,这对自己“武”的能力的提升会有很大的帮助,将来我要把《吴汉三杀》整个一出大戏传承下来,这也是对自己更大的挑战和突破。
《吴汉三杀·三杀》演出照
>>>淮剧表演艺术家赵国辉谈学生杨成洋
前段时间,何双林老师去世了,这是我们淮剧界很大的损失,因为作为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很多人都得到过何双林老师的帮助和扶持。目前,剧团像我们这个年龄都已经接近要退休了,后面的梯队还不是特别完善,所以说近年来,单位领导十分重视对青年演员的培养,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让我们这一代演员作为指导老师带教学生。我现在培养的杨成洋,文武都很全面。其他青年演员也在不断成长和进步。
我认为,一个青年演员要做好艺术传承,首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打好基础了才能谈传承。这就像建房子一样,地基不牢,上面就没办法建更高的楼。所以我现在要求他们学戏要从传统剧目开始,因为传统剧目很考验演员的基本功,唱念做打一样都不能马虎。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把传统的剧目演好,才能说是真正开启传承的道路。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