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上海|东华大学留学生艾丽玛:爱在上海的每一天
2023-09-26 青年

艾丽玛。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艾丽玛是一名来自中亚腹地乌兹别克斯坦的留学生,今年刚从东华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如今继续留在了上海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她说,从出生起,她就与中国结缘了。

  受父母影响从小就向往中国  

艾丽玛出生在乌兹别克斯坦奇尔奇克市的一个塔塔尔族家庭,她的民族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沿袭着祖辈的血脉,自她出生起,就开始与中国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我的父亲是一名机械工程师,母亲是一位俄语老师,他们的工作都与中国的经济及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童年时,受家庭氛围的熏陶,我就对中国有所向往。”艾丽玛告诉记者。

“中国经济的发展之路,全球有目共睹。”从儿时开始就听父母提到中国经济腾飞的故事,也让艾丽玛逐渐坚定了要来中国深造的梦想。2017年,她在家人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下,来到了中国,先到山东省一所高校学习了一年汉语,在提高了自身汉语水平以及包括英语在内的多语言交流能力后,她成功争取到了来上外学习语言的机会,来到了上海。

而与东华大学结缘,是在2018年,当时艾丽玛还在上外学习汉语,“那时我正在本科学校的择校阶段,因为我在汉语语言学习期间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所以选择还挺多的,有同济、上外、上师大,等等,当然也包括我们的东华大学。”机缘巧合,朋友带她去参加了一个在东华大学举办的高校交流活动。第一次走进东华校园,她就被校园极具人文的环境深深吸引。参加活动时,她又看到了不少海外留学生与本地学生的互融,会相互基于自身的文化背景给予需要的同学相关的建议,“这种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又相互融合的氛围深深地打动了我。”活动结束后,她就将东华大学当成了自己的目标。第二年,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成功被东华大学录取。

  喜欢上海的海派文化气息  

如今,艾丽玛已经对上海很熟悉了。而在2018年刚来时,上海在她的印象中,还只是一个带领中国经济腾飞、走在世界前列的国际化大都市。可真正到了这里,让她惊讶的是,不仅感受到了现代化的气息,更是发现了黄浦区的老城厢,徐汇区的梧桐树下老建筑,“这是这座城市特有的海派文化气息。”

她喜欢去学校附近的天山公园,到了晚上,公园里都会有一群叔叔阿姨在跳广场舞。性格活泼开朗的艾丽玛也热爱舞蹈,而看到这些叔叔阿姨在他们这个年龄还能追求自己热爱的事情,过得健康又快乐,这让艾丽玛很是感动:“我能体会到浓浓的生活气息,也从内心感到敬佩。”

她喜欢从位于长宁区的学校慢慢走去徐汇区或是静安区的一些老街、老弄堂,去看那些充满历史气息的中西结合的建筑物,比如武康大楼,“我非常喜欢去观察、去品味和体验有文化氛围与人文气息的地方。”艾丽玛喜欢摄影,经常会拍下建筑、街景以及看到的某些生活瞬间,也会留下自己的靓影。

  以舞蹈建立文化联系的纽带  

因为民族习俗,艾丽玛从小就接触并喜欢跳舞。对她而言,舞蹈不仅是一种强身健体的方式,更是在异国他乡展示家乡民族文化、与全球各地的人快速建立文化联系的纽带。从在语言学校学习开始,学校就会定期组织文艺汇演,同学们会一起编排节目,舞蹈帮助她在来到中国的那一刻起就结识了许多新朋友。在学校期间,她有机会参加文艺汇演,还曾上过杂志。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和实践活动,以及在社交平台记录的中国生活的点点滴滴,她都会分享给在祖国的家人、朋友以及想了解中国的人。

艾丽玛说,她喜欢上海的原因很简单,概括来说就是“先进、创新、包容、多元”,“这里不仅有完善、优质及多语言环境的教育体系,更有融合全球各地先进技术和经验的企业及人才,因此在上海的每一天,我不仅能够以一名国际生的身份吸收学习先进的体系化知识,更能获得更多的机会去向优秀的人汲取未来职业规划和事业规划的经验。”

在中国学习深造的过程中,艾丽玛学到了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被她当作了自己的座右铭。“本科学习是我在中国画下的阶段性句号,我仍渴望继续学习更多先进的知识和本领,我也力争能在未来成为助力中乌两国,乃至中国及中亚各国经济及文化互通共荣的中坚力量!”艾丽玛说。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