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上海|同济大学留学生玛莎:我在上海的“NICE”生活
玛莎。受访者供图
蒋文婕/文
喜欢在学校附近的老社区里和上海的爷叔阿婆们唠嗑,喜欢逛社区里的菜市场,像无数大学生一样会为了赶“ddl”而熬夜,也会因为去晚了没赶上食堂当天好吃的菜而“emo”,这就是来自塔吉克斯坦、目前就读于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本科留学生玛莎的日常,正是无数个平凡而温暖的生活碎片,组成了她在上海的“NICE”生活。
在NICE2035社区的“NICE”生活
小时候玛莎第一次到上海是参观世博会,“小时候思维很简单,就记得在上海第一次吃到酸奶冰淇淋,以前从来没吃过,很长一段时间里上海在我心里都是酸奶冰淇淋味的。”
再后来上海吸引玛莎的是丰富的Art Deco风格的建筑资源,“据说上海是世界上现存Art Deco建筑总量第二位的城市,这也是我选择来上海学习的原因之一。”
长大后的玛莎来到同济大学学习环境设计,看到了Art Deco风格建筑以外更接地气、更市井的上海,她发现,上海是时尚与艺术之都,上海也是朴实而温馨的,像家一样温暖。
“在学习环境设计的过程中,我通过参加设计项目来参与上海的社区更新,比如说我生活的四平社区,是同济大学与四平街道合作打造的‘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
说起NICE2035社区,玛莎仿佛打开了话匣子。第一次听说这个社区是专业课上老师拿出同济周边区域地图时,老师向同学们介绍,这是由学院发起的一个创新项目。基于2017—2035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复合社区概念,将一个老社区改造成能够满足15分钟日常生活圈需求。有了创意涂鸦的墙面、装饰一新的街边小店、改造成种植BOX的废旧箱……这个让社区焕然一新的改造项目给玛莎留下深刻的印象。
随着本科课程的进行,玛莎很快便遇到了一个空间设计课题的挑战,当她几乎没有犹豫,直接选择了NICE2035社区进行线下调研。第一次走进NICE2035社区,玛莎就爱上了社区里的各种美食,调研忙到饥肠辘辘时街边的大饼油条“拯救”了她。“有时候西点早餐可能没有中国美食适合外国人的胃。”玛莎笑着说。
更让玛莎感到暖心的是,她在NICE2035社区遇见的一群上海老人,“做课题调研需要采访社区里的居民,我们发现了一个‘采访圣地’,那就是社区托管所!里面的老人都很温柔、很热情。”活泼且“社牛”的玛莎和托管所里的老人们聊得起劲,一个小时的时间眨眼而过,“他们全部家世背景我们都知道了,感觉再聊下去都能问出他们有没有私房钱了。”玛莎调侃道。
在NICE2035社区调研的过程也使玛莎感受到上海的包容度,感受到环境设计能够改变生活的过程。在这里,“洋面孔”的她被上海本地老人们“掏心窝”地分享了家常事,还对她说,谢谢你们让社区变得越来越好。“我发现设计不只是审美和艺术,其实好的设计能真真切切地改变别人的生活。我也希望自己将来可以设计出好的作品,能帮助到别人的作品。”赶着去画设计图作业的玛莎临走前这样说。
“社牛”想要留在同样“社牛”的上海
“我一直都是很外向的人,除了学习还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学校活动,喜欢社交。”玛莎是个不折不扣的“社牛”,喜欢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热衷于在各种志愿活动贡献力量,“我现在是设创学院的毕业答辩志愿者,参加了同济留学生龙舟队,还是留学生志愿者中的一员,有任何活动都去帮忙。”每一次做志愿者的证件和证书都被玛莎好好地保存下来,成为她在上海的宝贵经历。目前,活泼开朗的玛莎也成了同济大学国际学生招生宣传大使。
本学年开学后,玛莎也进入了大四的课程阶段,就业就变成了十分现实的问题摆在了玛莎的面前。
“当然想留在上海呀,虽然竞争压力很大,但还是想努力一下。”玛莎说,自己的爸爸妈妈总是为她骄傲和自豪,和亲戚朋友每每说起来都说:“女儿在上海上学,是个很了不起的大城市。”
乐天派的玛莎对自己能否留在上海十分乐观。“小时候印象中的上海很繁华,很国际化,总是觉得很难融入,到了才发现是真的繁华,但其实不难融入。”无论是做课题时接触到的上海社区,还是学校里参加各种活动认识的同学老师,都让玛莎觉得上海这座城市在繁华的外表之下还有一颗温暖的心,或许,这座城市和她一样,是个“社牛”。
蒋文婕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