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致每一位远道而来的你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为什么来到上海?为什么留在上海?
每一个留在上海的留学青年的回答,从此“留”到彼“留”,共同组合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而海外青春力量的涌入,也让上海这座活力之城愈添蓬勃朝气和开放气度。这就是海外青年与上海这座城市双向奔赴的浪漫。
之所以“留”在上海,是因为这里有丰富的文化选择。《爱情神话》上映后,一个老洋房里外国租客“亚历山大”的角色让也门的Hamza火了起来。因为这部电影,“上海闲话”的速成,成为Hamza的意外收获。哥斯达黎加的孟爱德,如数家珍地分享他在上海听过的演出,上海浓厚的艺术氛围让他沉醉,而他也想继续留在上海继续自己的音乐指挥生涯。同济留学生玛莎,喜欢在学校附近的老社区里和上海的爷叔阿婆们唠嗑,还喜欢逛社区里的菜市场。
之所以“留”在上海,是因为这里有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爱乐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唯一一位被纳入中医传承体系的国际学生。这位“洋医生”会针灸、艾灸、太极、拔罐等中医的技能,学得越多越爱中医。熟悉的患者会特地要求“我要爱乐医生给我针灸”,中医“技能”进步的背后,有爱乐刻苦的努力,也有上海这座城市给予她的机遇。
之所以“留”在上海,是因为这里有携手互助的同伴。青年交流是国家之间善意沟通的重要引擎。这个暑假,6所高校联合举行“寻访中老铁路”研学实践活动,共同开展“行走的课堂”。李东是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在老挝招生的第二批铁道工程专业大学生,他跟随学长学姐的步伐,从老挝琅勃拉邦来到上海,立志成为“老挝詹天佑”。
不少留学生都说,超大城市的标签吸引着他们来到上海,而街角巷尾的海派文化让他们真正爱上了上海。乌兹别克斯坦的艾丽玛,爱上了黄浦区的老城厢,徐汇区的梧桐树下老建筑。留学生温磊,去过中国很多城市,而他却爱上了上海的清晨和深夜,甚至定好了未来的目标,在上海买下一间小小的房,安置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无论是做课题时接触到的上海社区,还是学校里参加各种活动认识的同学老师,都让塔吉克斯坦的玛莎觉得上海这座城市在繁华的外表之下还有一颗温暖的心……我们看到了提升各类青年在城市生活中获得感的正确打开方式,以古典交织现代的气息吸引人,再以真诚、包容的态度留住人。
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兴。青年来自五湖四海,城市才更加五彩缤纷。因为有了留学生的存在,国家与国家之间,才在青春洋溢的群体间建立起了情感与文化的纽带。底蕴深厚的中医,有了深色皮肤的传人。洋面孔,也在海派文化里有一席之地。
当留学生们选择“留”在上海,也就自发地成为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的一个生动注脚,也让“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民间外交落在了人间烟火处。只有当每一位年轻个体的成长融入城市发展,一座城市发展的“后劲”才由此积蓄。
面对这些远道而来的年轻人,上海最大程度发挥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内在优势和持久潜能,让留学生爱上上海、扎根上海。通过一系列服务青年的“组合拳”,让青年与城市在“双向奔赴”中相互成就,也让那些背井离乡的外国学子,少了“漂泊”之感,多了一份“家的感觉”。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编辑:周晓 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