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参与者亲历者,专家解读城市更新生态圈的奥秘
2023-09-2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9月28日,2022—2023年度“上海设计100+”发布会暨“设计创新型城市”论坛在2023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主会场举办。国产首艘大型邮轮、国风高定服装、未来医疗机器人、北外滩世界会客厅、未来智能终端设计等代表性项目,登上今年“设计创新型城市”论坛进行创意分享。

  // “上海设计100+”,厚植城市精神 //  

“上海设计100+”基于设计驱动产业创新发展、打造活力城市空间、优化社会公共服务、点亮民众美好生活、聚力共铸城市品牌等多个维度,面向全球,征集、展示、推广各行各业年度优秀设计项目,成为全球设计智慧碰撞、交流、转化、共享的舞台。

今年“上海设计100+”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支持,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2542个优秀项目申报,经16万多名公众线上投票、100位国际国内专家投票,决出最终结果。入围设计项目已实现经济价值518亿元,预计产品生命周期内总经济价值超4700亿元,描绘了产业高质量发展、民众高品质生活和城市高效能治理的精彩图景。

在服务城市板块,入围作品北外滩世界会客厅、上海博物馆东馆、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址、今潮8弄、张园、徐家汇书院……从城市规划、地标建筑、公共景观到城市更新,兴之所至、目之所及,厚植城市精神,彰显着城市品格。

  // 聚焦城市更新母题,释放设计潜能 //  

在飞速变化的时代,城市成为了不断演进的中心,承载着无限的潜力和未知的可能性。对于上海这座超大型城市来说,历史沿革中,城市更新成为这座城市绕不开的母题。

在2023世界设计之都大会未来设计峰会上,国际地理学联合会主席、欧洲科学院院士迈克尔·爱德华·迈德斯提到了城市建筑的协调和平衡。“未来城市的扩展恰恰需要兼顾自然与人、建筑与城市发展间的平衡,我们应该从多维的角度去思考,就像外滩周边的建筑,随着大楼越盖越高,我们不断向天空借空间,但是在做城市规划时要找到绿色发展与可持续的平衡点。”

在“设计铸造城市品牌”论坛现场,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阮力指出,“我们要以设计赋能城市可持续更新。通过设计实现历史文化传承和城市更新发展之间的有效平衡,精心保护城市文脉、街区肌理。以高水平、高标准的规划设计保持历史风貌的连续性、整体性、协调性,提升建筑文化特色、塑造城市风貌。”

9月28日,由8号桥联合上海市城市更新研究会举办的WDCC场外分论坛“视而不见的城市——关注城市更新生态圈的构建”中,城市发展及设计领域行业专家也分享了他们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

作为城市更新的参与者,得当设计创始合伙人王俊锋表示,互联网将碎片化的资源进行整合,同时也让原本同质化的个体日益多元化,如今,空间被赋予的使命往往不是单一的、明确的功能承载,而是模糊的、多重场景的容纳体。

王俊锋认为,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设计师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场景力,以场景传递情绪价值的能力。现在城市更新已经从简单的功能置换进入到复杂的场景迭代,设计师不仅需要规划功能,更需要理解场景在空间中如何展开和变化,如此方能在更新设计中实现空间扎实的场景力,让空间的生产变得更有效率,更加可持续。

在物理载体中,8号桥开拓的多个创意园区成为上海城市更新优秀的转型案例。8号桥副总经理张程表示,以城市战略为灵感之源,必须将城市文化符号放在放大镜下,深度挖掘城市更新中的挑战和机遇。8号桥正是通过物理上搭建的“桥”将不同的空间载体连接起来,运用创意设计为空间赋能,铸就了上海工业建筑改造与产业集聚的先行者。

在谈到城市更新外在变量时,专家们普遍认为,城市更新不仅是城市形象重要的外在变量,它所依循的文化传统、理念和逻辑,也是城市持续发展、进阶的内在动力。从内容入手,城市更新具有双重意义,它既是建筑、街区物理意义上的改造焕新,也关乎人们情感、观念、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存续和重塑。

论坛上,上海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盛雪锋提出数字化、智能化在创建更有序、更有爱、更有绿、更有趣的“四有”城市的进程中,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城市更新发展中,物理空间发生变化的基础上,如何使城市更安全、更有机、更包容,也是我们关心和正在思考的议题。技术总在升级和进化,然而需要更多关注的是科技与人的交互,使人发挥更大的作用,让科技为人服务;从而更好地提高社区的更新与升级,更好地提升人们的生活体验。”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崔霁指出,目前上海建立了《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以及《上海市城市更新指引》,并发布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形成了1+1+N的政策体系,一方面让已相对成熟的做法形成行业规范;另一方面针对堵点问题,在市场化运作政策机制、区域整体更新等方面进行政策创新,为系统深入推进城市更新提供了法治保障。专家普遍认为,设计作为城市更新的核心元素,有能力赋予城市新的活力、特色和文化内涵。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