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香味,有美味,更有人情味,当亚运会遇上中秋佳节
2023-09-30 文体

为了制作月饼小礼物,志愿者马涵雅(左)和林诗诗每天凌晨两点左右入睡。青年报特派记者 陈嘉音 摄

青年报特派记者 陈嘉音 杭州专电

钱江潮涌,丹桂飘香。9月29日,杭州亚运会恰逢中秋佳节,在亚运村,随处可见月亮、月兔、桂花树等中秋文化元素。华灯初上,人头攒动,折射出的是欢迎八方来客的热情欢愉与开放。

穿着汉服拍照打卡,做一个专属的DIY中秋灯笼,收获“不会过期的月饼”……亚运会期间,这里有香味,有美味,更有人情味。

“嫦娥仙子”为运动员送上

月饼和中秋祝福

9月29日早晨,亚运村里一盏盏5米宽、3米高的玉兔花灯就成了村里最新的“热点话题”。它们将在运动员村、媒体村、技术官员村三村同时点亮。

在运动员村,有一个“乐活市集”,每天晚上6点到9点开市,设有非遗、文创、动漫、游艺四大板块20多种项目,集展陈、展卖、互动、游戏为一体,每天晚上,这里是人气最旺、故事最多的地方之一。

中秋当日,马来西亚运动员Aira BINTI AZMAN在赛场上度过了自己的19岁生日。在杭州奥体中心国博壁球馆举行的女子团体半决赛中,马来西亚队战胜了韩国队,顺利进入决赛。她说:“进入决赛就像是一份礼物,这就是我的生日礼物。”

亚运会不仅是激情昂扬的体育盛会,更是交流交融的人文盛会。中秋夜的乐活市集,特别推出了“唐风宋韵”汉服体验。运动员们换上汉服、提上灯笼,在灯笼墙下拍照打卡,可以“穿越古今”体验踢毽、投壶、蹴鞠等传统体育项目,还可以体验做花灯、编花篮、演皮影戏,用南宋官窑瓷土做“瓷月饼”等等。

在集市上,他们还会碰到神秘嘉宾,有机会获得纪念品。这些纪念品是杭州的巧手妈妈们亲手制作的丝绸画缋团扇、中秋主题胸针、盘扣等,称之为“妈妈的手作”。运动员们可以把这些承载着杭州人民心意的手作礼物带回家。

在运动员餐厅,还设置了中秋专区,有“福兔望月”和“狮来运转”两款造型的月饼供运动员取用。值得一提的是,传说中的“嫦娥仙子”会为运动员们送上月饼和中秋祝福。

江南宋韵处处可见

视觉与精神双重享受

在主媒体中心的食堂,中秋的苏式月饼占据了醒目位置,也吸引了不少中外记者前来品尝。来自新西兰的记者Andrew Wayne Boreham就是其中之一。他告诉记者,自己如今定居上海。这次来杭州出差的他,收获颇丰。

“上海人喜欢吃鲜肉月饼。无论是苏式月饼还是鲜肉月饼,我觉得都很好吃。”本次亚运会对他而言,更是一场视觉与精神的双重享受。“昨天,我去看了一场体操吊环比赛,非常振奋人心。”

青年报记者还发现,最近不少媒体记者和运动员都有了身负“独门绝技”的“新教练”。

在杭州亚运村里,运动员村、技术官员村和媒体村三村各设有一个文化屋。三村的主题各不相同,运动员村是乐活主题,媒体村是雅集主题,技术官员村是国风主题。赛事期间,三村的文化屋化身为中国文化展示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涉及42个非遗项目。这些项目包括了人类非遗,以及国家和省市区非遗项目。

“三村的文化互动活动也非常活跃。”杭州亚运会亚运村运行管理中心副指挥长魏虹表示,自开村到现在,亚运村举办了142场非遗活动,在文化屋的人流量达到37000人次,在市集的互动量达到了32000人次,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美学文化处处可见,它像一根无形的线串联起了亚运会的各个场馆。走进主媒体中心的序厅,满眼皆是江南宋韵。主媒体中心展示了国画、青瓷、越剧等具有中国特色、主协办城市特色的文化元素,现场设置了茶艺、扇艺、杭绣等文化互动体验活动,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创新性。杭州丝绸、西湖龙井、东阳木雕……一系列浙江文化展品展现了江南之美。

在亚运场馆的建设里,也蕴含着不少中国文化、浙江文化。杭州亚运秉持节俭理念,场馆建设坚持“能改不建”原则,56个竞赛场馆中,新建场馆只有12个,绝大部分都是改建而成的。

这些场馆各具特色,古老又年轻,传统又新潮,每一处都能看到中国文化凝聚其中。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馆“大莲花”“小莲花”、富阳水上运动中心等充分展现了建筑之美和人文之美。奥体中心游泳馆外形像是张开双翅的“蝴蝶”,既与“梁祝化蝶”的爱情故事遥相呼应,也预示着运动员们争创佳绩、破茧成蝶。

志愿者凌晨入睡

“并不觉得辛苦”

夜色笼罩下,亚运会带来的惊喜还未结束。

“欢迎回家!这是我们制作的小礼物——黏土小月饼和月亮折纸,祝您中秋快乐!”在亚运村媒体村5区8楼,住宿服务团队的马涵雅和林诗诗给楼栋中每位回房的记者送上了专属的中秋礼物。

为了确保客人能在中秋节当天收到,她们已经连续制作好几个晚上了。“在亚运村里,每个楼栋的特色不一样,我们想制作一些‘能带走的月饼’,送给客人们留作纪念,所以就用超轻黏土为材料,制作了手工月饼。”

别看几枚小小的月饼个头不大,真要做起来可是有门槛的。两个姑娘会在“小红书”上研究月饼的款式,寻找图案的灵感,再将杭州特色风景融入其中。“平时喜欢做手工,这一次算是派上用场了。”

由于轮岗的班次在深夜,马涵雅和林诗诗每天都是凌晨两点左右入睡的。“我们并不觉得辛苦。早在几个月前,我们就已经开始系统地学习亚洲各国文化,了解各国的竞技项目和生活习惯,力求保障每一位媒体友人记录下比赛的精彩故事。如今亚运会召开,团队里的每一个成员都觉得非常自豪。”

中秋当日上午,中国游泳运动员汪顺特意为志愿者的服务点赞。“他们非常专业,并且热情洋溢,让全世界运动员感到了宾至如归。”

每一份完美的体验,都凝结着无数亚运人的心血。作为亚运会最大的非竞赛场馆,也是运行时间最长、运行连续性要求最高、服务对象最多的场馆。杭州亚运村里的志愿者超过1000人,那忙碌奔波的一抹青荷绿,和热情好客的灿烂笑容给每一个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里,在此刻,在这场万众瞩目的体育盛会中,在这个亚洲大家庭相聚相庆的节日里,每一个人都感觉充实而温暖。

青年报特派记者 陈嘉音 杭州专电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