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出匠人下游推设计,这个论坛把脉长江流域非遗传承创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长江上游地区提供优秀的手工艺匠人,中游地区进行产业化合作开发,下游省市则发挥设计创新的优势,进而推动长江流域非遗的传承与创新。这是今天2023世界设计之都大会“长江流域非遗传承与创新设计论坛”上专家学者给出的思路。记者了解到,经过数年的实践,目前长江流域的非遗传承已经走出了自己独有的道路,为全国非遗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优质范本。
对于以“长江流域”为脉络来谈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民进上海市委主委黄震看来这绝非偶然,因为长江流域是一个地理概念,但也确实已经形成了非遗传承的产业链。“上游地区可以依托原生态的非遗资源和传统的工艺工匠,提供设计的源头活水。中游省市地区可以承担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合作,而下游省市的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区则可以发挥设计创新与产业运用的优势,对上中游的非遗资源进行设计提升和品牌塑造,实现产业链的有效连接。”
黄震还特别指出,上海在引领长江流域非遗传承与创新上的重要作用。“上海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城市,将借助世界设计之都平台加强与长江流域各地区、各城市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非遗保护与创新设计的实践探索。”
事实上,上海也正在扮演这样的重要角色。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校长刘昌胜教授透露,上海大学一直致力于非遗传承保护与创新设计人才培养,自2015年起成为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的首批试点高校,并将非遗创新设计纳入研究生培养向。在过去的几年间,已经有一大批长江上游地区的手工艺匠人到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来进行研修,接受专业的设计方面的培训。而上海美术学院的师生们也经常去上游地区,与当地的匠人展开交流与合作,让符合现代审美的设计理念与传统手工艺充分融合。此次世界设计之都大会的上海大学产业馆展区非遗传承创新板块,就重点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连接与转化。
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说成“非物质文化传统”也许更准确一些。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旅部原党组成员、副部长项兆伦的看法。在他看来,把“传统”来作为“遗产”的同义词,可以避免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误解和误读,至少不会生出“非遗就是文物”的想法。事实上,很多非遗来源生活,并且依然深刻地影响着生活,要传承非遗,依然要保持“活态传承”的意识。文化是一个整体,传统是一个整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整体。项兆论认为,非遗传承要“见人见物见生活”,“要避免将文化传统割裂为一个个细碎的局部,避免因某一个局部、某一个环节来指代或者取代整个文化传统。”就像年画的技艺需要保护,人们只需要保护家家户户张贴年画、欣赏年画的传统,有家家户户张贴年画的传统在自然就会出现年画的各种风格和创作、制作的方法,乃至出现年画的各种流派。
在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看来,非遗的传承和创新,关键就是要要突出“设计”的赋能作用,使设计融会古今,以开放性的态度面对传统手工艺。传统手工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要进一步把握新时代特点和发展要求,赋予传统工艺新的时代内涵,对传统工艺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文化影响力。“同时,我们要避免一味的标新立异,要提升传统手工艺文化与精神内涵的自觉度,加强相关研究,使学术理论成为实践的支撑,做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潘鲁生指出,长江流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地,也是设计创新资源的聚集地,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设计具有很好的示范意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