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初心始发地瞭望这座城的前世今生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本版摄影 青年报记者 郭容
黄浦区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是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和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据统计,黄浦区内现有各类红色遗址遗迹、纪念设施140余处。
近年来,黄浦区致力于打造具有标识度、群众参与度的红色文化品牌,让市民游客感受无处不在、触手可及、近在身边的红色文旅名片。
目前,区内建设红色经典步道涵盖14个点位,在祖国母亲74岁生日之际,跟随青年报记者的脚步,探访一条红色文化之旅,也是欢度国庆、见证祖国飞速发展的不二之选。
青年报记者 冷梅
第1站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及纪念馆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共有3处遗存。其主址位于兴业路76号,始建于1920年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宿舍旧址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太仓路127号;嘉兴南湖中共一大会址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海盐塘路188号南湖景区内。一大会址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参观完会址原址,几步之遥,便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中共一大纪念馆位于中共一大会址(主址)内,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由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宣誓大厅、新建展馆等部分组成。纪念馆常设《伟大的开端》基本陈列展厅,位于中共一大纪念馆新馆地下一层,面积约3700平方米。展览以“初心使命”贯穿全篇,共分为序厅、“前仆后继、救亡图存”“民众觉醒、主义抉择”“早期组织、星火初燃”“开天辟地、日出东方”“砥砺前行、光辉历程”和尾厅7个板块,综合采用多种展示手段,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历程。
第2站
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百年陈设见证精诚无间
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位于香山路7号,地处衡山路复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纪念馆整个馆区面积3500余平方米,主要包括上海孙中山故居、孙中山文物馆、临展厅三大展区,以及纪念广场、纪念小道、文化长廊。
1918年6月,孙中山、宋庆龄夫妇入住于此。在这里,孙中山、宋庆龄夫妇过上了相对稳定的家庭生活,他们相濡以沫、并肩战斗。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病逝后,宋庆龄继续在此居住到1937年。
上海孙中山故居有两层,楼下是客厅和餐厅,楼上是书房、卧室和小客厅,楼前是花园,郁郁葱葱。故居内的陈设绝大多数是原物原件,并根据宋庆龄生前的回忆,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原样布置。
孙中山文物馆是由一幢欧式洋房改建而成的展馆。孙中山文物馆共二层,总展览面积700多平方米,内设《孙中山生平展》《精诚无间 笃爱有缘——孙中山宋庆龄十年婚姻展》两个基本陈列。
第3站
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与文化名人“隔空对谈”
它位于南昌路100弄2号,常被称为“老渔阳里2号”。1920年初,陈独秀到上海后曾寓居于此,《新青年》编辑部也设在这里。6月,陈独秀与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在此开会,成立中国共产党发起组。8月定名为共产党。11月,中共发起组在此创办《共产党》月刊,由李达担任编辑。1921年,中共发起组在此筹备中共一大召开事宜。中共一大闭幕后,这里成为最早的中共中央局机关所在地。2020年8月18日,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修缮后正式开放,并在此设立陈列展,展现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程。
从旧址出来,南昌路也是一条值得细细品味的小马路。南昌路全长1690米,虽然不算长,却是一条文化积淀深厚、名人辈出的小马路,而现在艺术氛围与烟火气共存,成为上海一处特别好逛的文艺打卡地。
第4站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
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位于淮海中路567弄1—7号,常被称为“新渔阳里”。旧址纪念馆建筑面积1016.8平方米,其中1—5号为纪念馆,分为“序厅”、《中国青年英模展厅》《上海青年运动史展厅》(动态展厅)和《“渔阳里”团中央机关旧址历史展厅》四个部分。6号建筑面积为174.8平方米,建筑风格属典型的上海石库门建筑,为团中央机关旧址的复原陈列。
《中国青年英模展厅》重点展示了五四运动以来的33位青年英模和英模集体的感人事迹。展厅在综合运用历史照片、实物、艺术品、模拟场景、三面翻等传统布展手段的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和互动项目的比重,如可双人比赛的“学雷锋”网络游戏,可检索、点播的团史触摸屏、“英模走廊”等。展厅中的多媒体设备,可以为观众放映反映当代青年穿越时空与英模交流的多媒体短剧,短剧采用大屏幕投影、动态布景、幻影成像等合成技术,开创了国内同类制作的先河。
《“渔阳里”团中央机关旧址历史展厅》分为四个展厅,第一展区介绍五四运动爆发的时代背景;第二展区介绍上海建团的过程;第三展区介绍全国建团的情况;第四展区展示了从渔阳里6号走出来的以刘少奇、任弼时、俞秀松、罗亦农、萧劲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人物。
第5站
上海韬奋纪念馆
一书一物尽显光辉一生
上海韬奋纪念馆,位于重庆南路205弄53号,占地面积240平方米、建筑面积354平方米,是社会科学类名人专题博物馆。纪念馆的基本陈列由“韬奋故居”和《韬奋生平事迹陈列》两个部分组成。54号韬奋故居仍保持着上世纪30年代时的原貌。邹韬奋一家于1930年至1936年居住于此。故居一楼为客厅兼餐室。二楼亭子间为书房,正房为卧室。屋内陈设的还是当年用过的那套家具,经邹韬奋夫人沈粹缜回忆均按原样布置。
53号一楼至二楼为《韬奋生平事迹陈列
展》,陈列面积约60平方米,展览分为8个部分,按时间顺序以照片、文字和实物的形式分别介绍了邹韬奋光辉的一生。建馆50多年来,陈列展览内容作了三次比较大的改动,现行陈列版面于2003年更新。
上海韬奋纪念馆,藏品主要来自捐赠和有偿征集,纪念馆包括韬奋生平事迹陈列和韬奋故居,藏品为书籍、报刊、文件、实物四大类。截至2019年末,上海韬奋纪念馆藏品数量4031件(套),珍贵文物12件(套)。
第6站
又新印刷所旧址
多维度感受信仰的力量
又新印刷所旧址曾位于黄浦区复兴中路221弄(原辣斐德路成裕里)12号,是一幢砖木结构的旧式里弄建筑。这是首部《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诞生地。
1920年7月,陈独秀在此建立了一个小型印刷所,取名又新印刷所,寓意“日日新,又日新”。同年8月,又新印刷所承印《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初版1000册,9月,再版印1000册,后续还承印了《新青年》《共产党》等进步刊物和各种小册子及传单。
2020年起,由上海黄浦区委宣传部牵头,上海启动了旧址的修缮保护工作。同年10月15日,旧址建筑平移工作完成。又新印刷所旧址平移了128.9米。
2021年6月25日,又新印刷所旧址、中共上海区委党校旧址两处相邻的红色革命旧址完成修缮展陈工作,印刷《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的又新印刷所旧址向公众试运营开放。
又新印刷所旧址内陈列了一部20世纪20年代手扳式印刷机复制品,展出了100本不同语种、不同年代版本的《共产党宣言》真品。参观者还可以通过智能屏互动、原文摹写、音频收听、多语种朗读等项目来多维度感受信仰的力量。
青年报记者 冷梅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