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上海 |一边闲逛一边集章,这座城期待青年来“寻宝”
2023-10-07 上海

热爱一座城市,先要懂得这座城市。那么,如何读懂一座城市?现下年轻人流行的海派城市考古方式是“盖章式旅行”。在微旅行的过程中,特意收集历史建筑、文艺展馆、创意小店等地的印章,并将其盖在专门用于收藏的旅行本或纪念册上,形成专属的旅途纪念和回忆。如今在上海,一边City walk、一边集章更是被年轻人视作深度阅读城市的重要方式。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本版摄影 青年报记者 郭容

青年报记者 蔡娴

 “盖不到章的city walk等于白walk” 

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中秋国庆假期相关的热门旅游关键词中,“盖章”位列榜单第二,关注度仅次于自驾游。今秋出游,可以明显发现,国内各大景区、目的地也抓住机遇,设立专门的印章点,设计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印章,将当地的著名景点、地标性建筑、美食、动物明星、重要文物等融入印章中,部分景区还推出了“套印”、专属印章本等不同的印章玩法吸引年轻游客。

青年举着集章本与地标建筑合影

前不久,记者跟着上海旅游节“2023一江一河 海派城市考古”城市微旅行的“岁月遗珠”线进行City walk时,就体验了一次“盖章式旅行”。从上海数字文旅中心乐游广场出发,沿途打卡漕溪北路、徐家汇源、静安寺、常德公寓、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等,直到终点外滩。微旅行团的团员们人人手握一本集章手册,每到一个打卡点,大家都会满怀期待地在问询台排队敲纪念章。

“徐家汇中的‘徐家’代表的是徐光启,‘汇’指的是几条河流汇聚在一起,所以这里叫‘徐家汇’。”伴随着春秋导游吴荣俊的沿途讲解,不到20人的微旅游团来到了徐家汇书院打卡点。在盖章点前,跟着妈妈一起参加微旅行的9岁女孩珍珍也有模有样地拿着集章本,敲上一枚特色印章。这是她参加的第一次“盖章式旅行”,她用稚嫩的童音说,通过收集印章让她对这些建筑的印象更深刻了,以后不用看照片,打开集章本就能想起这段微旅行的经历。

以前常常会看到拿着公仔、文创产品、特色食物等打卡拍照的,现在,却发现不少年轻人也喜欢举着集章本与地标建筑合影。

在人来人往的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大门口,游客们都聚集着拍照留念,有人琢磨着摆pose,也有人正在指导同伴如何摆pose,而大学生洋洋在其中则显得“特立独行”。她并没有摆pose的烦恼,只见她举起手中的集章本,将刚敲好的印章与背后的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都定格在一个镜头里。而后,“意满离”。

“盖不到章的city walk等于白walk”是不少集章爱好者的内心写照,因此,无论走的是哪条线路,他们City walk的尽头总是集章。看着章友们为寻找盖章点奔忙的身影,让集章看起来像是一场有任务清单的City walk。当下,在很多东西都可以“隔空取物”的网络时代,而“盖章式旅游”的这种互动性和仪式感,让你必须亲自到访打卡,不由产生一种“寻宝”的快乐。载体不同,心境不同,力度不同,让每一枚盖下的章都显得独一无二,也令其成为最有现场感的纪念方式,代表着你在该地的到访,并成为回忆的一部分。

“集齐一套章的成就感,发现隐藏章的惊喜感,整理标注集章纸的解压感,‘社恐’找章变‘社牛’的飙戏感,偶遇陌生章友的亲切感,被小朋友问“妈妈她为什么可以有这么多印章”的上天感……”在网友“跟着一欧盖章”看来,盖章的喜悦来自这些不经意却难能可贵的时刻。

业内研究人员认为,“盖章式旅游”为年轻游客的旅行带来了更多的乐趣和仪式感,也促进了旅行者对于景点的多样性和探索意愿,有助于发现更多的隐藏景点和目的地的特色旅游体验。景区和目的地也可以通过设计相关的活动,吸引游客的兴趣。比如,举办章印集换活动、举办章印挑战赛等,增加游客参与度并提高收集章印的乐趣,吸引更多年轻游客对目的地的关注。

友谊会堂

Citywalk越来越受“老上海人”的欢迎

走到漕溪北路时,导游吴荣俊会为团友讲述徽商谢正安和谢裕大茶行的故事,因销售黄山毛峰成为了当时上海滩首屈一指的大商号,而它所在之处也因黄山毛峰原产地而被命名为漕溪路。类似这样的“冷知识”都是吴荣俊在接触City walk后,自己慢慢补习而来的。为了更深入了解老建筑的相关知识,吴荣俊购入了不少关于邬达克、赉安等上海滩著名建筑设计师的书籍,并且看得滚瓜烂熟。同时,也对吕彦直、董大酉、李锦沛等知名华人建筑师的故事了如指掌。

在担任微旅行导游之前,吴荣俊原先主要负责的是俄罗斯等出境旅游线路,现在也加入到城市微旅游的队伍中来。他告诉记者,最初为“新上海人”就地过年而设计的微旅行路线,现在也吸引了很多本地人前来一同漫步旅行。City walk越来越受到“老上海人”的欢迎,“原来这条路的由来是这样的”“原来这栋建筑的背后还藏有那样的故事”,吴荣俊说,通过这种徒步微旅行让他们了解了“不一样的上海”。吴荣俊欣喜地看到,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已从最初的概念变成了生活的实景图。

/ 沿途及周边打卡点 /

徐家汇书院

漕溪北路158号

徐家汇书院与徐家汇藏书楼仅100多米距离,是跨越了170多年文化与时代的呼应。作为上海最火热的文化新地标之一,徐家汇书院以文博形象出色、文化内涵深厚的多元融合文旅新空间而受到年轻人的喜爱。书院拥有近800个阅览座席,藏书20余万册,报刊600余种,集图书、科技、博物、美术、旅游等多元功能高度融合,是新晋的地标建筑和网红景点。以“光的隧道”“光的守候”“光的鉴证”“光的启蒙”“光的盒子”“光的眺望”“光的斑斓”“光的年轮”组成的“书院八景”,让众多读者流连忘返。

在这里,可以收获城市的漫游指南,在走近建筑与领略海派风情的同时,惊喜于海派文化的现代表达,找寻这片土地中西融合的气质底蕴,也能窥见徐汇开放与包容的思想渊源。最近,地铁徐家汇站3号口已开通直达徐家汇书院的人行通道,以后坐地铁就可抵达书院内。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南京西路325号

上世纪50年代开始,它历经变迁,先后成为上海图书馆、上海博物馆和上海美术馆,建筑本身就映射了上海的历史。跑马总会大楼位于南京西路,坐南朝北,占地89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建成于1933年,由英商马海洋行设计,余洪记营造厂承造。总会大楼底层外墙为花岗石,外墙面以褐色面砖、间饰石块交织研筑。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陈列馆分“华亭溯源”“城厢风貌”等五个部分,反映自古至今上海从一个滨海渔村发展为国际大都市的过程,突出地反映了近代上海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历史演变。藏品总数约11万件,其中有1841年江南提督陈化成督造的振远将军铜炮、1880年吴猷豫园宴乐图轴、民国柳亚子主编《上海通志稿》稿本等馆藏重要文物。藏品类别分15大类:书画、金属、陶瓷、工艺、证章、文献、印刷、纺织品、石刻、钱币、照片、剪纸、邮票、唱片和其他杂项等。

上海气象博物馆(徐家汇观象台)

蒲西路166号

在书院旁的徐家汇观象台,于1900年落成,楼高三层,属于罗马式建筑风格,见证了中国乃至世界150余年的晴雨冷暖。位于徐家汇观象台旧址内的上海气象博物馆,是集上海气象发展历史、气象文献藏品展示、气象科普互动、爱国主义教育等为一体的优秀场馆。徐家汇观象台曾被誉为远东气象第一台、中国唯一的百年气候站,是中国近代气象发展历史的见证。

常德公寓

常德路195号

位于静安嘉里中心斜对面的常德公寓,原名叫爱丁顿公寓,公寓内配有电梯,房间有独立卫生间厨房,双阳台连通客厅和客房,放到现在也是相当实用。1942年,张爱玲和姑姑搬进常德公寓合租,她们曾居住于这所公寓的51室,后来又与姑姑搬至60室。常德公寓的租金不菲,她和姑姑共同承担。在这里张爱玲笔耕不辍赚稿费,维持自己的生活。《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金锁记》等这些不朽的经典都是在此诞生。所以常德公寓对于张爱玲的书迷来说,是一个文化符号,必打卡之处。公寓至今仍是民用住宅不便进入参观,似乎在延续着张爱玲低调不喜人扰的性格。

土山湾博物馆

蒲汇塘路55号

土山湾位于徐家汇南端,肇家浜在此转弯,因疏浚河道,堆土成“山”而得名。土山湾是近代上海工艺和海派文化的渊源,造就了多位名家。土山湾博物馆四大主题展厅充分展示了土山湾文化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影响和历史地位。馆内的“中国牌楼”是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走近仔细观看,不由感叹中国传统木雕的细致入微。

上海展览中心

延安西路1000号

上世纪50年代,中苏友好大厦平地而起,谱写出上海的新高度。伫立在上海展览中心的外围,远观它的轮廓,整个楼群呈现俄罗斯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局部糅合了巴洛克艺术特点。以序馆为中心,塔楼和红色五星高耸其上,其他建筑环绕四周,沿中轴线依次展开,共同组成一个和谐大气的整体。主建筑钢塔由1300余张鎏金紫铜皮组成,顶端的五角星直径3.5米,距地面11.5米,内装125只灯泡。展览中心建筑群属于古典主义风格,走进建筑的内部,彩色拼花水磨石地坪、造型丰富的灯饰以及彩色镶嵌玻璃,俄罗斯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无处不在。一座座展厅,不仅拥有建筑之美,更各有所长。

青年报记者 蔡娴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