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未来需要怎样的设计师?
2023-10-08 生活

青年报记者 张逸麟

今天的设计教育如何塑造面向未来的创造者?今天的设计研究如何应对来自未来的挑战?这些疑问成为2023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上专家们热议的话题。

  我们这座城市就是最好的大学  

在世界设计之都大会的上海大学“新海派客厅·设计为生活”展区内,上海老字号、非遗传承创新、工业遗存改造三个板块尽显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的链接与转化,并充分展示设计的传承力、创新力、服务力、引领力。大会期间,还正式发布工业遗存改造方案“新海派一公里”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吴淞校区规划设计。

据上大美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程雪松介绍,吴淞校区是基于原宝武不锈钢厂房地块上的一次工业遗存改造,既具有标识性,也具有未来性,这个案例也被设计方德国GMP公司带到了威尼斯双年展的现场进行展示。上大美院的师生将于2026年搬入新校区。

“届时学生们将在这样一个空间中学习,他们自然而然对这种设计有着耳濡目染的感受,相信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对城市更新,对历史遗存的尊重和保护都会有一些自己的理解。”程雪松说,“我认为最好的育人方式就是环境育人,有些时候甚至不需要老师太多的说教,很多教育的理念、思考自然而然就会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们在其中培根铸魂。”

如果说工业遗存的改造是比较硬核的设计,那么上海老字号、非遗传承创新就是相对较软的设计领域,上大美院积极鼓励学生融入这些本土化的文化元素中去实践创造。“我们非常鼓励学生们放下计算机中的图案设计,深入到老字号品牌的创新、非遗传承人的手工艺里面去,要自己动手跟非遗传承人一起来创作,去了解竹编、漆艺这些传统工艺。”程雪松表示,只有用手去体验,用脑去思考,用心去感受,才能真正了解我们传统文化、工艺的魅力,了解城市的文化底蕴,并逐渐清晰设计的理念,让生活美学化,美学生活化。

同济大学副校长娄永琪有一个观点:“我一直认为城市是最好的大学,上海这座城市就是最好的设计大学。”他表示对于青年学生们而言,上海整个城市就应该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创新大学。这里集聚着来自世界各国的优秀设计师、科技专家、企业家、创业者等一流人才,也在不断涌现着经典的设计案例,更新着前沿的设计理念。学生们应该在这种包容开放创新的环境中汲取养分,充实自己。

  高校与学子积极拥抱未来  

显然,未来的青年设计师在拥有理论基础、技术能力的同时,也需要有国际视野与符合时代变革速度的适应能力。对于身处接受设计教育阶段的学生们来说,高校正在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拥抱未来。

据梁靖介绍,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在课程方面进行了许多改革的尝试,比如原来的计算机课改成多位老师同时教授的计算机综合素养课,“原来一堂计算机课可能只有一到两个老师,如今变成可能5个老师去上不同的板块,给予学生们不同专业方面的授课。并且在授课方面更偏重创意部分,而技术方面让学生用自己的时间去做研究,同时学校有许多实验室鼓励同学们深度参与其中。”

梁靖对于实践教育非常看重,他认为学生们的高校生涯是短暂且节奏非常快的,需要大量的实践去与社会接轨,“学校会利用各种资源让学生们参与到大量的国际会议、交流、论坛之中,就像这次的世界设计之都大会,我们有很多同学作为志愿者参与其中。同时学校还有许多与企业的联动,例如这次临港城投进我们校园的联动就有许多学生参与了。我们会把课程和真实的案例做一些结合,当然不是要求学生1:1地去做真实的设计,而是给他们更多思考的空间。”

程雪松则表示,如今学生们拥抱未来的速度甚至比很多老师都快。“学生们经常会向导师们展示他们的实践作品,很多都运用到新材料、新的科技手段,给我们带来了不少惊喜。当然作为老师,我们也会积极地进行教育创新,运用大数据进行非遗保护,运用元宇宙概念进行新的句法探究,可以说在教授学生的同时,老师们也在不断学习、创造,去探索更广阔的教育空间。”

虽然相比企业,高校在技术端创新的速度,没有那么快、那么前沿,但程雪松认为高校最大的优势是拥有大量的年轻群体。“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在思考和科研方面保持沉稳、精细,在实践和行动方面也是永远充满朝气的。”程雪松说,“我们不是准备去拥抱未来,而是时刻拥抱着未来。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真正有价值的事情。”

梁靖认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设计人才有着独特的优势,“我们对于新事物、新技术始终保持着一种开放性,相比而言西方设计在某些方面是比较保守的,比如人工智能、AR增强现实等,因为隐私伦理方面的考虑,比较难推进。我们的学生则是更开放更自由,综合性能力也比较强。同时中国在文化、市场体量、工业规模方面也有着西方许多国家无法企及的优势,这次的杭州亚运会就是个例子,相信未来中国青年设计师的前景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未来设计师需要很强的综合能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高校设计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都在不断改变。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媒体传达副主任梁靖表示,以前的设计专业学生的一个基础就是要考美术,通过艺术专业的加试对学生进行区分,但事实上设计与美术虽然有一定的共性,但本质上是有区别的。

由于“未来的设计师,将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职业”,梁靖认为,因此在设计教育方面,在涉及面更广的基础上,做到技术性更强,“如今的大学高等教育,更注重培养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性能力,并不一定局限于某一方面单独的设计,而是对设计有整体的思考,”梁靖举例说,西方就很少看到室内设计这个专业,因为它是与景观、环境等专业一起包含在建筑学之内的,“而在视野更宽广的同时,技术性也会变得更强,在这样一个新的技术革命时代。设计师必须要具备很强的技术能力,比如做动画、做视频、做交互,乃至运用AI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即便并不精通,但你至少要对这些技术有基本的了解。所以我们在设计教育方面也比较关注这些点。”

在程雪松看来,要解答未来需要怎样的设计师这个问题,首先要对设计的本质有一定的认识。程雪松认为设计有别于一般的理论和实践,准确来说它是一种方法论,不以洞悉世界真相为目的,而是以建构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为己任。因此设计有着连接、融合、美化等属性,也印证了城市处处有设计、生活处处有设计的理念。之前国务院的学科目录调整,将设计学科分化为好几个门类,其中很大一部分门类归到了交叉学科里面。“我认为设计是一种中间形态,体现于理论和实践之间,学科和专业之间,艺术和科技之间,所谓‘以无厚入有间’。”程雪松说,“所以未来我们培养的人才首先是具有审美能力,尤其像我们美院培养的学生,他们的审美能力应该是在线的,同时也应该具备较强的技术思维,乃至工科思维。是能够解决问题的,也是能够评估解决方案的。”

程雪松表示,西方的服务设计领域,很多学生都是深入到企业中,比如深入银行,做金融服务的设计;深入医药公司,做生物科技方面的服务设计,学业与实践始终是互动的。“所以我们上大美院的设计专业学生,也经常与经济学院、商学院进行频繁互动。例如与经济学院合作对上海的地摊经济进行研究。经济学院的老师会把包括地摊经济的脉络、在上海的一个规划和布局等宏观方面的政策导向传递给学生,而设计专业的学生则可以在一些具体的、微观的点上进行实践,比如集市的形态、流动摊位的样式方面的设计。最终合作展现出一种生活美学化的形态。”

青年报记者 张逸麟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