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弓弹出一床温暖,探访上海最后的“弹棉人”
2023-10-10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  吴恺/图、视频

“噔噔噔”……一声声犹如琴弦拨动的厚重旋律稳稳地砸在心头,勾起了满满的“回忆杀”:“修锅喽,弹棉花呀”,儿时弄堂里不时会有走街串巷的手艺人在吆喝,有需要的邻居会把他喊过来,几个凳子一块板,就在弄堂里支起一个简易的“床”,棉花铺在上头,一把弯弓一个锤,敲击出的旋律就是这样的“噔噔噔”。

昨天,当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踏进位于黄浦区制造局路的方记弹棉花店时,恍如隔世。

  // 一把弯弓一个锤敲出一床温软棉被 //  

这是一间只有十几平方米的小店铺,看上去毫不起眼,还有点陈旧,没有柜台只有机器和棉花。店中央摆了一张1.5米宽的大床,棉花铺在上面加工,周围空出来的走廊只能容纳一个人走来走去,外面的人连脚都踏不进,只能站在店门口,“你们把口罩戴上”,方师傅提醒。

局促的场地并不影响方师傅弹棉花,只见他绑好腰带,背上一把弯弓,凑近棉花,用一把锤子频频敲击弓上牛筋做的弦,弦在棉花上面跳动,每一寸棉花都逐渐变得疏松,然后用木制圆盘压磨,使之平贴、坚实、均匀,再铺上现成的棉纱网压好,包上纱布——因为现在大家用的都是被套,所以最后要套一层纱布套,不然棉花胎容易起球。

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絮飞,最后一堆棉花被压成一条整整齐齐的棉被,手感温软。此时记者才真正领悟到方师傅提醒戴口罩的必要性,因为空气里都是飞舞的棉絮。

“以前需要两个人一起动手,才能将棉絮的两面用棉纱线纵横布成网状固定,现在有了现成的棉纱网,只要一个人就可以操作。”方师傅笑着告诉记者,因为场地太小,容不下两个人,所以他的爱人干脆到对面学校干保洁了。

弹棉花,既可以是旧被翻新,也可以用棉花新做。采访时,方师傅还接了两单生意,是慕名而来的两个阿姨,她们打听了半天才找到这里,一个是给自家的宝宝新做一床小被子,一个是给住进养老院的老母亲把旧床垫改成新的尺寸。对一老一少的关爱,正是体现了棉花被的价值,用方师傅的话来说就是:棉花被比较透气,盖着舒服,而化纤被子比较闷。

  // 手工弹的才真正称得上是“弹棉花的” //  

出生于1969年的方师傅有一个很诗意的名字:方雪庭。方师傅觉得这个名字跟棉花有缘,因为棉花是白色的。

方师傅是浙江金华人,17岁就开始在嘉兴学习弹棉花,当了3年学徒才出师。他来上海已经30多年了,一口流利的上海话显示他早就融入了这座城市。他说自己没有跑过“单帮”,在那个需要凭票买棉花的年代,他在店里弹棉花。

方师傅的儿子是在上海读的大学,目前在深圳创业,这次双节,方师傅和爱人刚去了深圳看儿子。既然儿子事业有成,为什么还要弹棉花赚辛苦钱?

“自己赚钱自己花,心里才踏实。”

方师傅坦言,从上世纪90年代起,弹棉花手艺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化,弹棉花机的出现让弹棉花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弯弓、磨盘、弹棉花锤等古早的弹棉花装备开始淡出“弹棉人”的视线。现如今,真正的“弹棉人”已经屈指可数。

虽然店里也有弹棉花机,而且因为有了机器的介入,使得一床被子一个小时就可以完工,但是,方师傅还是坚持保留了手工弹棉花这道工序,因为手工弹的棉花有机器弹的不具备的优势,像丝棉就必须用手工弹。“手工弹的才真正称得上是弹棉花的”,说这话时,方师傅一脸自豪。

方师傅的弹棉花锤是上一辈工匠传下来的,因为捏得时间长了,上面居然留下了手指的凹印,见证了方师傅这些年来弹过的棉被。

如今网络发达了,方师傅也与时俱进,在多个网络平台上留下了店里的信息。事实上,弹一床棉被的成本足以买一床新被子,但店里生意还是好得忙不过来,排队要排到一周以后。

“大多都是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过来弹棉花,来自北方的年轻人也偏爱棉花被,本地人当年的嫁妆都是一床床的棉被,有的重十斤,现在可以拆成几条。”方师傅介绍说,有的客户会开着豪车来弹棉花,最多的一个客户送来了20多条棉被翻新。

方师傅提醒道,现在市场上卖七八十元的棉被基本都是化纤的,不含棉花。新疆出产的棉花质量比较好,因为那里日照时间长,生长出来的棉花弹性好,不发硬。只凭压棉时发出的声音,方师傅就能判断出这是不是新疆的棉花,“新疆的棉花压起来,声音比较响。”

至于丝棉,那学问就更多了。好的丝棉要好几百元一斤,拉丝都是很完整的,不会断,质量差的丝棉,像棉花糖,一拉就断。

方师傅比划棉花的时候,眼里放光,这是他的生意,更是他的工匠精神。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