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暖心故事,正发生在上海这座年轻人的希望之城
2023-10-12 青年

青年报记者 陈宏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不少青年人的理想。但在这之前,他们总会为现实所困:要到大城市打拼,第一夜的落脚点在何方?初试职场,理想的岗位又在哪儿?年轻人的现实烦恼有千千万,提取他们的“公因数”,无非是安居、乐业、情感和自我提升。

在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正尝试用温柔却不失鼓励探索的方式,在青年的成长全流程中,构建一张全方位、立体式的保驾护航网络,铺陈出一幅朝气蓬勃的希望之城蓝图。

早在2002年,上海就率先以建立青年工作联席会议的形式,凝聚各方合力为青年发展成长提供长期、稳定的规划保障;2010年,上海世博会《海宝宣言》首次提出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倡议,形成“城市承载着青年的梦想,青年引领着城市的未来”的共识。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拥抱年轻人、成就年轻人,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打造年轻人的希望之城。”今天,上海市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全体成员单位会议暨上海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召开,就推进落实《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十四五”规划》和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进行动员部署,以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工作为统揽,纵深实施“五大服务计划”,为青年创新、就业、安居、健康、婚恋提供更多实打实的服务。

//   遮一方风雨   //

此心安处是吾乡

“青年驿站”服务房源。 

苏轼说,此心安处是吾乡。在一座大都市打拼,让青年最心安的,一定是物理空间的居所,能住下来,心才能踏实下来。

从福建三明来沪求职的00后江伊晨对此深有感触。今年6月从厦门大学毕业后,他想到深圳、上海这些拥有更多机会的一线城市工作,并在实地考察比较后选择了上海。投简历的过程比较顺利,位于上海宝山区的一家知名网络科技公司10月初向他发出了面试邀请。

“得知要来面试后,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住宿的问题,对还没参加工作的应届毕业生来说,住宿费会是一个比较大的开支。”江伊晨说。

基于对大城市的认知,他马上上网查询,上海是否有针对青年求职者的住宿支持。在宝山相关部门的公众号上,他搜到了“青年驿站”政策。

“青年驿站”是上海正在推进的五大服务计划中“服务青年安居计划”的一部分。市房管局联合团市委等部门正在大力推广这一服务模式,筹集房源设置7~15天的免费住宿期(试住期),为符合条件的在沪求职青年提供过渡期住宿服务,首批提供不少于1万天。

江伊晨将要面试的企业所在的宝山区,对这项政策相当支持,投入了相当可观的房源数量。在“宝山安居”的“青年驿站”小程序,有明确的入住条件、入住流程和房源介绍,房间标准甚至超过了不少快捷酒店,里面的布置也都相当契合年轻人审美。

“我是在厦门家里查到的政策,它的申请模式非常简便,在线提交身份信息、应届毕业生证明信息和明确的企业求职信息即可。”他说,“我第一天在线提交了材料,第二天就是信息审核,然后就审批通过了。”

江伊晨申请了5天的“青年驿站”,靠近地铁1号线,出行方便,房费全免,只根据实际使用情况缴纳水电费,按照这样的房间标准,他差不多可以省下近2000元。“我11日过来面试,如果顺利入职,还需要体检和租房,前后加起来,5天的时间非常合理。”

安居乐业,对青年人群来说,如果说乐业是根本,那安居就是至关重要的心灵安抚。对外地来沪的青年求职者,此举会是坚定有力的“托底”。上海海洋大学留沪工作的贵州籍学生熊鹏宇说,“青年驿站”的免租时间设置非常科学,“真正有意向的求职者,所需的过渡期差不多就是7~15天的区间,‘青年驿站’解的是燃眉之急。”

当然,需要“安居”的青年人群,不是只有应届毕业生,五大服务计划中的“服务青年安居计划”,除了针对应届生的“青年驿站”,还包括了面向已就业青年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针对本市贫困学子家庭的“追光小屋”。

刚读小学的小王,和以打零工为生的母亲,两人挤在老城厢一间破旧里弄房阁楼内,邻居们几乎都已自行买房离开,低保家庭里的母子俩无力买房,甚至也无力租房,就在这小小的10平米阁楼里生活。

家里空间狭小的小王,学习环境成为最大的难题。社工何敏珍看到这个单亲家庭的情况后,为小王的母亲牵线联系了“追光小屋”项目,“这个项目能帮助困难家庭的孩子改造房间,但小王家是阁楼,除了小,还没有垂直的高度可供改造,最终‘追光小屋’为他更换了更合理的新家具,并尽力给他进行了重新布局,让孩子能够有地方坐下来学习了。”

从少年到青年,从有居住困境到只需要临时过渡的落脚点,上海精心推出的这项安居计划,提供的是多元租住选择,更是一个让年轻人安心的氛围。

//   建一张网络   //

青年欲济有舟楫

团团促就业校园招聘会

安居,当然是为了乐业。无论是微博、朋友圈,还是抖音、小红书,有正向象征意义的热门内容下,评论区经常会变成青年人的“许愿池”,弹幕上飘过的,是成群的“上岸”二字。“上岸”是流行于当下青年人群间的“暗语”,寄托了他们对学习和就业的美好期待,尤其是就业——在当下所有青年话题中,最受各方重视的,无疑也是就业问题。

来自河北的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23届毕业生耿天琦,在很多同学眼里,是比较成熟、对未来职业规划也相当清晰的优秀青年。但在大四面临找工作问题时,和大多数同学一样他也仍然短暂迷茫过。

耿天琦热心学生工作,接触过大量针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政策,这在无形中,增强了他的底气。他最终的工作,跟上海共青团“千校万岗”高校毕业生系列招聘会有着巨大的关联。“学校收到政策信息,我在帮助老师给同学们传达时,不可能只是机械转发,肯定会自己先看看,给大家摘出重点,比如取一个比较吸引大家的标题。在梳理的过程中,我对招聘企业有怎样的需求,感受就更深刻了,自己也能有的放矢地去锻炼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并确认自己的职业兴趣所在。”

2023年3月,上海海洋大学举办了专场招聘会,耿天琦信心满满地参与,顺利拿到了想从事的金融企业的offer。“我学的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但专业对口的对外贸易公司或者‘考编’,其实都不是我的兴趣所在,考虑到当下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我选择了银行的工作,目前我正在支行轮岗。”

他留在了自己已经非常熟悉的临港新城。“我在这里五六年时间,不短不长,亲眼见到了它的飞速发展,而且,它的生活成本压力要小很多,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能很好地包容我们这种外地留沪工作的大学生,让我们可以很舒适地度过学生和职场人的转换期。”

耿天琦的故事,让不少同龄人羡慕。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人数为23.6万,比去年同期增加0.9万。即使在众多的职场统计数据中,上海仍然是应届生新发职位和投递城市第一名,可即便如此,毕业生规模、新发岗位规模、青年人才吸引力之间的动态平衡,也让上海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从不敢小觑。

为此,全市上下也在多渠道并举,包括共青团“千校万岗”在内的多个就业促进系统,组成了针对备受青年人群关注的“工作机会”的“服务青年就业计划”。

这是一项立体的计划,针对不同就业类别的青年人群,市人社局联手团市委等多个部门推出更多务实举措,比如“启航计划”——安排青少年事务社工与就业促进中心携手,帮助长期失业青年实现就业,让更广泛的青年人群体,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归属感。

//   护一个氛围   //

爱在灯火阑珊处

12355上海青春在线青少年公共服务中心

安居、乐业,更多的是物质基础,人类之所以拥有更高级的文明,在于他们在精神层面有更多的追求,尤其是感情更丰富的年轻人。然而,生活在大都市的快节奏、高压力,与他们所期待的身心健康、情感追求之间,经常会产生巨大的矛盾,这也成为了上海城市管理者们的一个大课题。

上海12355青少年服务台总干事吴智惠对此深有感触。“我们的12355热线电话和青小聊网络咨询平台,这两年来的服务量呈现增多态势,像去年,我们一共有62000多通的服务量,其中八九成都是跟心理问题相关联的咨询。”

心理问题覆盖到了青年的全年龄段。从小女孩们之间的宿舍矛盾到80后父母的育儿焦虑,从刚毕业年轻人求职路上的忐忑,再到35岁职场中坚人士的心理困境,12355全市1600多名有心理咨询资质的志愿者,报名轮班,打造了一个令人心安的氛围。“我们只能从他的情绪上去判断,因为绝大部分来求助的青年人,都是有具体事例的焦虑,我们在很大的程度上,扮演的是一个倾听者和一个温暖的陪伴者的角色。”吴智惠说。

上海12355早已因为专业和服务体验度较高,得到本市乃至外省青年的信赖,“每年有30%左右的外省市来电,他们也会特意打02112355来求助。”吴智惠自豪的同时,也清醒地知道“其实热线平台能做到的有限”,“我们力争会在接热线过程当中就解决掉一部分的问题,但仍然有大量的问题需要其他部门跟进,我们会联合相应的团区委,或者是跟公检法等司法机构联动,做好后续服务工作。”

多踏出一步,更主动融入青年人群,在推进上海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进程中,上海12355还将在现有热线、青小聊以及线下面询的基础上,打造家门口的“心理服务共享空间”。“目前已在徐汇、杨浦、普陀等3个区安排了4个点进行试点,它们会分散在不同的场域当中,让青少年可以就近找到身边的专业咨询平台。”吴智惠介绍说。

有意思的是,12355不仅提供心理健康咨询,还通过“青春益友爱情总局”等平台为青年解决脱单问题。“爱情总局”的爱情导师王慧,常年来坚持为青年们做讲座、办沙龙,“其实我觉得现在的青年,他们很多时候并不是不向往爱情。一来他们工作和生活压力挺大,二来他们往往都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面,很少能够接触到圈子外面的伙伴,所以,我们的口号就是‘告别单身,先从多交一个朋友开始’——我们不是单纯的相亲栏目,而是鼓励他们走出小圈子,认识更多伙伴,找到更多共同语言。”

“青春益友”计划——上海青年爱情节活动

在王慧看来,当下青年的婚恋观,兼具了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的特征。“我还记得一次办讲座时,年轻人都让我教他们怎么去判断对方‘渣不渣’。这其实很现实,不仅事关到恋爱双方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成本,还可能会涉及经济成本,大家都在小心翼翼。”

网络上,很多年轻人感慨“从前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王慧就在活动中鼓励大家也将心放慢下来,“先了解自己,清楚自己的需求,然后去真诚地和对方表达诉求,用真心换真心,从朋友做起,慢慢而又自然地等待那个结果。”

这样的活动,成功过不少对,有一段佳话大家至今都津津乐道——一位即将外出进行医疗援助的医生,和一位刚刚退伍归来的军人,在“青春益友爱情总局”活动中相识了,有第一眼的一见钟情,也有后续的“真心换真心”,两人迅速坠入爱河,5月20日认识,当年年底就领了证。

事实上,除了这个平台,团市委还通过“上海青年爱情节”等品牌活动,服务单身青年,让他们找到心灵归属——有温度的上海,正通过“服务青年健康计划”和“服务青年婚恋计划”,营造出一个让青年心安的氛围。

//   造一片生态   //

满眼生机转化钧

有人羡慕在上海的青年,觉得他们总是创意无限,他们推动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也是大招频出。在上咨经济发展研究院专家池彦琪看来,一个城市的软实力,是由青少年的活力和创造力来体现的,而上海的青年们具有这样的创造力,则是他们拥有相对全面的“创新生态”。

作为服务政府决策的智库专家,池彦琪的新课题,是在全市建设20个“24小时青年创新生态单元”的可行性研究。24小时,是指青年8小时的高质量休息、8小时的高品质生活、8小时的高质量工作,“3个8小时有机融合的社区,会是非常契合青年发展型城市要求、对年轻人有吸引力的生态单元。”为此,她走访了全市多个社区,了解年轻人喜欢的业态,除了工作场所,“生活的话可能有24小时健身房和便利店,要头脑风暴有咖啡馆、图书馆,有青年人学习、工作交流的公共空间。有不少地方基本成形了,再建议政府部门补充一些元素,就会是比较成熟的创新生态单元。”

建设这样的创新生态单元,是“服务青年创新计划”的一部分。从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时间维度来看,五大服务计划贯穿了一名青年从少年期到职业成熟期,服务的内容有具体的衣食住行、安家就业,也有创新能力的培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服务青年创新计划”所做的,是期待将“创新”二字融入青少年的基因,成为他们的生活风尚。

上海青少年创新实验室活动

郭玮宏博士担任项目负责人的中国商飞——天空光环境模拟实验室,刚刚入选2023年首批50家上海青少年创新实验室(市级)名单。“我们研究的内容,就是飞机飞行中天空的各种复杂光环境,模拟朝阳、夕阳、阴天、云雾、雷暴等场景,它可能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就像晴天,一般人理解晴天就是出太阳,但根据国际照明委员会的理论,晴天一共可以分为15种类型,这15种类型又涉及不同的模式,比如在不同的经纬度、不同的时间点,它都会有不同的呈现状态,具备一定的复杂性。”他说,经常会有合作的大中小学的青少年来实验室参加科普和交流,这些知识甚至让不少有一定航空知识储备的同学,都感觉“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在挂牌成为创新实验室后,郭玮宏也在和同事们讨论配套机制的问题,“此前更多的还是接待技术人员和高校学者,来进行技术交流,那接下来要接待非专业的青少年的话,我们希望能形成一些制度化的东西,包括进院审批、形成标准化的讲解流程、建设讲解员或者科学导师队伍,以便更好地将实验室的研究内容推向大众,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这些科普知识。”

参与创新实验室的活动,总能不经意间在青少年的心中,埋下一颗创新的种子。在上外附中东校读高二的沈心婷,就曾参与过创新实验室的活动,“当时我还在读初三,网上看到他们一个哈利·波特主题的化学实验活动,就报名去体验了。”

活动很有意思。通过一个哈利·波特的情境进入实验现场后,基地工作人员给了沈心婷等各年龄段的孩子一些化学药品,让他们通过调配药品完成三个小任务,“至今记得我们调配出来了氨气,现场的孩子都兴奋极了。”

这个让她至今回想起来都还忍不住嘴角上扬的场景,带给了她很多的正向影响,她更坚定心中所热爱,也更积极参与到各类创新活动中。“我后来参加了团市委的上海青年汇智团活动,有一个项目是跟这些创新实验室结对子,从我们青少年的角度给他们提一些具体化的建议。我报了几个名单,结果竟然最终给我安排的就是我曾参加过活动的那个创新实验室——缘分真是非常奇妙。我又去参观了一次,还给他们做了一篇关于流程优化的公众号推文。”

沈心婷所提及的上海青年汇智团,正是上海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一个精彩横截面。“它的诞生背景,是8年前要编制‘十三五’青少年规划的时候,根据当时‘开门办规划’的精神,让青少年也能够参政议政,表达自己对城市发展的意见想法、对青少年本人权益的思考。”曾是汇智团营员、现在是汇智团议事会成员的唐乐琼说,自己当年报名汇智团的“汇智营”时,“一下子被‘上海社区与我’的主题打动了,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上海小姑娘,我对于这座城市很有感情,我想去深入了解并参与,当时我们小组的议题是‘新上海人的社区融入’,这让我知道上海已经有50%的人是新上海人,于是就觉得做这事特别有意义。”

如今的唐乐琼,欣喜于汇智团的队伍越来越庞大,“今年的汇智营前些天刚刚开营,今年的报名量有150多位,最后录取了100位左右。”覆盖大中小学生和在职青年的汇智团营员们,正在用对这座城市的热情,和他们独特的青年视角,为上海建成青年发展型城市、友好型城市,发挥他们的青春能量。

青年报记者 陈宏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