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咖”引出了桃花源
兜内咖啡店主理人李然、吴闻仪和她们的小伙伴。本文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
“这里是兜内咖啡,一家开在村里的咖啡店。”点开这家咖啡店的视频日记,总会听到这样一句来自咖啡师小虎的开场白。“村”对于年轻人而言,尤其在“村咖”遍地的当下,远不止地理概念,在兜内咖啡店主理人上海女孩李然和吴闻仪的行动中,这已经上升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这两个女孩频繁往返于上海和浙江,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以咖啡店为圆心所构建的乡村生活,已然成为一个关于公益和乡村振兴的“桃花源”。
在乡村里做最专业的咖啡
在上海不同公益组织工作的吴闻仪和李然认识已有七八年。从今年2月起,她们一起过上了半城半乡的生活,频繁往返于上海和浙江湖州,单程就要花上三四个小时。只不过她们见面的机会反而更少了,因为两个人总要轮流三四天驻店。“兜内”这两个字来源于donate(捐赠)的音译,这已经是兜内咖啡店的第三个落地门店,第一家在上海愚园路上,是一家没有商业运作的概念店,第二家则于去年8月在云南普洱开张,在与她们的交谈中,不难发现湖州这家咖啡店被倾注了更多热情。
兜内咖啡专注于做自己的精品咖啡。
“夏天好像真的要结束了,天气突然转凉,雨也下个不停,店里备起热茶,待了很久的朋友也都相继离开……”近期的兜内咖啡日记里,咖啡师小虎难掩悲秋思绪,但庆幸的是店里留下了老友的叨念,而新客始终陆续在来的路上。李然和吴闻仪告诉记者,今年暑假有不少大学生来店里实习,他们离开后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不少关于咖啡店的生活记忆,字里行间都满溢着把咖啡店当家的真挚之情。虽然隔着屏幕,但这足以令她们动容。
其实,这里不缺咖啡店。向来以旅游胜地而闻名的安吉县,咖啡店的密度高得惊人,甚至可以堪比全球咖啡店最多城市之一的上海。李然和吴闻仪做过调查后发现全县竟然有400多家咖啡店。不过它们有着景区店单价高的通病。一到周末或者节假日,这里满眼都是沪牌车,浙江杭州来的游客更是不在话下。因此即使售价偏贵依然有旺盛的需求。
李然和吴闻仪有着相同的想法,绝不能做景区店,必须是一家社区店。“我们希望真正地去卖咖啡,大家能直接感受到咖啡很好喝,而不是只卖店铺环境或者周边风景。”除了游客,她们还将受众瞄准来到村里开民宿的年轻人,以及周边社区的居民。她们日常请居民免费喝咖啡,定期在店里开展咖啡知识普及活动,很多老人家第一次喝咖啡,即使喝不惯,但依旧喝得很开心,因为咖啡成为了他们与这群好客的年轻人紧密联系的纽带。
在上海时,她们不约而同喜欢小小的精品咖啡店,因为精品店专注于做咖啡,在保证品质的同时也常常能做好社群文化。因此,在湖州的兜内咖啡店显而易见也是一家精品咖啡店,只不过她们在景区谨慎地坚持着亲民定位。与此同时,由于精品店的咖啡注重咖啡豆的风味选择,与市场上五花八门的吸睛咖啡品类不同,兜内出品的咖啡饮品中基本不含糖浆,即使有也是基于特调和风味选择,并且讲究水粉比、萃取度,出品大多是12盎司的小杯型。“很多客人跟我们讨论杯量和糖浆的问题,因为这对他们以往的认识带来了挑战。”吴闻仪介绍,其实很难跟客人细致地解释咖啡的水粉比、放不放糖浆等专业问题,有时候好气又好笑,但这一现象也提醒着自己,国内精品咖啡的大众认知还有待提升。
在咖啡店里做最热心的邻居
跟她们对精品咖啡店的理解一样,社群属性在兜内咖啡店不彰自显,在地友好仿佛成为了一项考核自己的标准。她们专注卖咖啡,绝不跟附近的咖啡店售卖相似产品,“比如除了咖啡之外的饮料、冰淇淋等,我们对面和旁边的店铺都在卖,因此我们不会进这些东西来卖,以免成为他们的竞品。”不仅如此,在她们开店之后,附近依旧陆续冒出了很多新的咖啡店,她们便热心地将自己的奶源、咖啡豆等供货商分享给他们,“我们感觉到他们其实也很想做出好咖啡。”
吴闻仪和李然开展的“公益美学助农计划”。
在兜内咖啡店的社群里,还有吴闻仪和李然各自公益机构团队里的设计师。要是看到附近的民宿、烧饼店等各类店铺需要视觉设计来提升品牌形象,她们便会号召设计师一起无偿设计,甚至主动送上品牌咨询服务,这一行动被命名为“公益美学助农计划”,截至9月,已经帮助在村6家本土店铺实现了品牌的视觉升级。对此,她们也深感自豪,“这是我们团队擅长的事情。”周边社区的原乡儿童总是放学后来到店里做作业,店员们也总是帮着辅导学习,即使小朋友们不喝咖啡,但是这一方温馨的空间总能让他们不知不觉待到了店铺打烊。而李然和吴闻仪有时候在晚上简单煮点面,直接端着碗出门就能在左邻右舍拿浇头,“这种就像家人的感觉是在城市社区比较难达到的。”
“城市有着土地发展的明显边界和局限,但是乡村通常给人不一样的体验场景,可以让人去做格子间里不一样的事情。”谈及来村里开咖啡店的缘由,李然表示,余村是一个优秀的乡村生态环境范本,而自己平日的社群也偏向可持续生活方式,又碰巧遇到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便决定以创业青年的身份来到这里,身临其境参与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再早之前我们所认知的乡村振兴一定是跟扶贫相关的刻板印象,但这里的村庄其实经济上不仅不落后,甚至还很富有,因此这也引导年轻人在乡村认知上更多元一些。”吴闻仪提到乡村振兴时,常脱口而出“蓬勃”一词,如今在余村,已经在无形中形成了年轻人的文化圈层。
她们告诉记者,现在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思考人生方向或者职业发展时,愿意把目光投向乡村,甚至想去做一些可以解决社会问题的事情。他们普遍认为自己的工作路径不一定非要遵循城市路径,因为乡村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这不仅是一个选项,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把窗户当画板,把田野当花市,这是我们通过兜内咖啡日记看得见的乡村。而在恬淡的乡村光阴里,还有一串数字始终在悄无声息地增长。那就是兜内咖啡店每售出一杯咖啡或一件文创产品,都会捐一元钱给村里的公益项目。从今年4月20日开门迎客至9月底,已累计捐出10523元。
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