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让中华优秀文化和当今世界交相辉映
2023-10-16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近日举行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在上海文化界青年中引起热烈反响。他们都表示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结合“七个着力”,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贡献自己的力量。

  做有影响力凝聚力的新时代文化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强调,要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会议召开时,上海爱乐乐团驻团作曲龚天鹏正在参加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音乐家协会共同主办的“礼赞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大型原创交响作品音乐会。继交响曲《百年颂》之后,这位“90后”作曲家又创作出了一部主旋律力作——交响曲《新时代》,这部大部头作品,这场音乐会用了整个下半场来演绎。

龚天鹏介绍说,《新时代》是大型四乐章交响曲,“第一乐章用‘壮美的行板’描绘祖国的万里江山、国泰民安;第二乐章用‘奋进的快板’展现复兴圆梦路上的铿锵足音与日新月异;第三乐章用‘深情的柔板’讴歌人民领袖、国之大者的赤子情怀和万山磅礴看主峰的壮丽景象;第四乐章用‘憧憬的中板’,辅以青年女高音武赫的演唱,将中国精神、时代风采加以艺术化的概括表达,引发对未来的美丽想象。”

他还表示,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刻把握时代主题,积极参与重大主题创作,敏锐捕捉火热的时代脉动,与时代同频共振,才能找到自身的价值,才能谱写出时代强音。”

上海民族乐团团支部书记、二胡演奏家丁龙也表示,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七个着力”是自己工作的方向,“像其中强调的‘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正是我们上海民族乐团几代音乐家一直在努力的。”

前不久,丁龙刚刚参与了上海民族乐团的文化润疆项目,和团里的品牌项目《国乐咏中华》一起到新疆喀什交流演出。乐团里的演奏家和新疆维吾尔族的演奏家们合作,当地观众一片叫好声。“像艾捷克与我们的二胡,热瓦普与我们的琵琶,音乐交流起来,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创新的可能性,”丁龙说,“中国的民乐发展,本身就是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产物,像现代民乐团编制中的胡琴、唢呐等等,很多民族乐团其实都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汉族的,然后历代的音乐家们也并没有只是简单把乐器拿过来用,而是在它们的基础上,根据文化特点,加了更丰富的音乐语言和特色,才有了现在的成就。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喜欢民族乐器,那对我们当下的这些演奏家、作曲家来说,也更多了一份责任——我们在传承的同时,如何让不同民族的乐器发展得更好,出更多的作品、探索更多的演奏方式,让老百姓了解、喜欢我们的传统文化,都是今后需要继续探索的课题。”

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的第二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子版块“扶青计划”今年迎来了十周年,该计划特别委约作品——《彼岸5.0》10月16日发布时引起了不少关注。作品创作团队成员之一、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秦毅说,这是一部当代艺术作品,“但我们很多作品都是将历史和现代相结合,像我一个编钟和钢琴的作品,就是真正去武汉博物馆采集的,我希望将中国的金韵之声和超媒体的钢琴科技做结合;我们团队的徐志博老师,他的灵感来源于三星堆文化。其实我们一方面在关注科技进步,一方面也在深挖传统文化——新时代的文化,就是应该让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与现代科技、当代社会关联,诞生新的有民族文化自信的作品出来。”

  推动文化走出去,加强交流互鉴  

会议还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也成为很多活跃在国际文化交流一线的青年文化工作者们的工作指导思想。

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研究生、00后青年指挥家金郁矿是指挥界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继8月份获颁2023年度瑞士格施塔德梅纽因音乐节与学院尼姆·雅尔维奖、成为该奖项设立八届以来第一位获奖的中国人之后,他又在10月15日晚执棒由英国马勒基金会节日乐团联袂中国新古典室内乐团组成的北京国际音乐节节日乐团,奏响了北京国际音乐节闭幕音乐会。

“尼姆·雅尔维奖的获奖,让我真正理解了什么叫‘音乐无国界’,”金郁矿说,在瑞士期间,从全世界300多位报名者中遴选出的10位奖项候选人,都是国际指挥界的新锐力量,“我看了他们的简历,10个人里面有7位拿过国际指挥比赛的冠军,而且他们都非常有能力,有伦敦交响乐团、伦敦爱乐乐团、曼彻斯特哈雷管弦乐团的助理指挥,都真的是活跃在欧洲一线的。组委会最终选择了让我获奖,除了指挥能力,应该还因为我创建了新古典室内乐团,有乐团管理等行政能力——这些都是全世界对指挥的通用标准。此外,我和这些年轻人在一起的时候,大家都非常和谐,一聊起音乐,大家马上都没有了原来的认知误区。他们都表示,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想来中国多演出、多交流。这次的北京国际音乐节,我指挥的这支中外联合乐团,也是同样的道理,通过音乐语言,不同的文明总是能够迅速开始交流互鉴。”

除了音乐,视频内容也是全世界通用的文化交流渠道。对此,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的知名纪录片导演陈亦楠也深有感触,“我们力争通过更多具有国际传播价值的精品力作,向国际受众展现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加强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与相互理解。”

她透露,日前,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与英国BBC Studios就纪录片《中国创世神话》项目达成合作意向,这部纪录片将首次向世界系统性地梳理中国创世神话的谱系脉络,解读中华文明源头上的精神密码,通过文化比较的研究方式,从中国创世神话中解读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世界观、宇宙观,让世界了解中国人的哲学智慧和处世之道,“双方将在节目内容、拍摄制作、宣传推广、版权销售等一系列环节中深入沟通与合作,推动国际文化交流互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