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带一路”,这个大会共话创新科技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数字化服装、可再生纺织材料、电子纺织品物联网平台……纺织现代化产业如何助力上海加快建设高技术人才高地和科技创新中心?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恰逢“一带一路”世界纺织大学联盟成立五周年,聚焦未来纺织行业的创新科技,来自“一带一路”国家的专家学者这两天汇集于东华大学,共同探讨未来纺织硬核科技将如何编织“美好生活”。
在这以“先进纺织科学与技术”为主题的第二届国际纺织前沿科学与技术大会上,15个国家63个单位400余位纺织领域学者参与了170余场主旨报告顺利进行,聚焦智能纺织材料及制品、纺织与可持续发展、高端纺织装备与智能制造等全纺织学科链的前沿、关键问题,为全球纺织科技创新、现代化纺织产业体系建设贡献智慧力量。
“纺织科技的创新必须与新兴科技交叉融合,形成多维度发展空间。”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校长俞建勇表示。大会副主席、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党委书记李陵申谈到,中国纺织在全球的价值链地位不断上升,我国纺织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支撑。2022年,我国纤维加工总量全球占比50%以上,化纤产量占比超七成,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稳居世界第一。到2035年,我国纺织工业将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建立全球先进的纺织科技创新体系,成为世界纺织科技创新主导力量和主要引领者。
“数字服装技术也可以玩转元宇宙!”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理工大学校长陈文兴将“元宇宙”概念融入纺织服装设计,在面料建模仿真、服装设计与制造、服装个性化定制以及智能时尚计算等方面,引入面料和服装在元宇宙下的时尚分析与趋势预测,他谈到,不久的未来,数字人身穿数字服装进行云走秀将成为潮流,数字赋能将推动服装智能化设计和生产销售,成为品牌延续发展的大脑。
高技术纺织品,不仅承载着纺织工业的发展,也承载着国防、交通、环保、健康、时尚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快时尚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巨大碳排放,对环境造成污染,未来应关注开发低碳可持续的纺织品。”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新加坡国立大学Seeram Ramakrishna教授指出,纤维与纺织品的未来在于开发可持续纺织品、智能化纺织品。智能纺织品如可穿戴传感器、智能绷带等能实时反映人体健康状况,促进病人治疗等,也为织物计算机、织物云计算带来可能。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院长覃小红教授表示,纺织新科技要更多融入上海发展,着眼于航空航天、智能制造、个体防护、生物医用等领域,勇于在攻克“卡脖子”关键技术方面展出新作为,在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五大方向加速布局,以更多元化的姿态助力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四大新赛道发展。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也恰逢“一带一路”世界纺织大学联盟成立五周年,大会同期举行第二届世界纺织大学联盟年会。该联盟是由东华大学联合世界各地具有纺织特色的大学于2018年发起成立的非法人学术团体,共有来自19个国家37所成员高校。本期年会以高质量教育合作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人才和创新发展支撑,携手推动构建“一带一路”纺织教育共同体,也深入交流“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之间关于纺织可持续发展的新策略: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国际纺织产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等,从而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纺织服装类大学的交流合作,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