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带一路”留学生近8成,十年共建让丝路“朋友圈”越来越大
2023-10-19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通讯员 周磊 吴娅琳 虞晨洁 

王尼智(NIKOLA ZIVLAK)是东华大学管理学院2013届博士毕业生,毕业那年,恰逢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而他也成为为此努力的一员。记者了解到,这十年来,像王尼智这样的东华留学生还有很多,聚焦纺织产业人才培养、国际平台搭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研究等,东华大学的“丝路”朋友圈也越来越大。

  去年近8成留学生来自“一带一路”国家  

王尼智代表诺维萨德大学参加“一带一路”相关活动

王尼智是塞尔维亚第一批在中国攻读非中文专业的博士生之一。“毕业那年,恰逢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我见证着它所带来的变化,我也期望能在其中做出自己的努力。”毕业后,王尼智积极投身于“一带一路”建设,参与了多个相关项目和活动,2017年,经过王尼智和朋友们的努力争取,“第五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联合会”在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举办,同年,诺维萨德大学又获得塞尔维亚政府支持建立了“一带一路”研究所,成为塞尔维亚与中国合作的重要平台,王尼智担任研究所副所长。

十年来,像这样的东华留学生还有很多。“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记者了解到,东华大学是我国最早招收国际学生的院校之一,以2022年为例,学校共有来自87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1614名留学生,在2032名来校留学生中所占比例超过79.4%。十年间,学校累计培养相关学生11000余名,东华留学生在中国收获成长和情谊,他们是“一带一路”的建设者和共享者,也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传播到世界各地。

2015年3月,全球第一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莫伊大学孔子学院揭牌成立,东华大学与肯尼亚莫伊大学合作开展人才培养,汉语教学进入高校课程体系,并对接当地产业发展需求,设立优势学科专业课程及教育质量指标体系。东华大学外语学院赵晓临老师是孔子学院的首任中方院长,亲历学院从筹建到揭牌再到步入正轨的过程。

“虽艰辛,但也有着无比的快乐和满足,我们既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也是促进两国交流与友谊加深的使者,能在其间做一点事情,其实是很幸运的。”如今的莫伊大学孔子学院已走过八年历程,坚持特色发展,学院不仅肩负着推广汉语教学与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也致力于帮助肯尼亚提高纺织技术及纺织品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据悉,目前,东华大学累计31名师生前往莫伊大学孔子学院参与志愿服务。“我们就像文化的‘蒲公英’,沿着‘一带一路’从黄浦江畔飞到遥远的东非。”2019年8月,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本科生黄绥来到莫伊大学孔子学院担任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在非洲两年回国后,她选择跨考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并进入复旦大学学习。“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把中国文化的种子和友谊之花的种子播撒在非洲朋友心间,这粒种子也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而生根发芽。”

黄绥在莫伊大学孔子学院担任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

此外,学校还积极搭建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平台,发挥教育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培养能力过硬的专业技术人才是推动产能合作落地的关键环节。2018年9月,“一带一路”教育培训基地(非洲)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揭牌。2023年9月,东华大学一带一路国际纺织精品课程开班,纺织学院郁崇文教授为乌兹别克斯坦纳曼干纺织工业学院师生讲授《纱线学》第一课,精品课程旨在为世界纺织产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纺织专业人才。

  立足特色推动“一带一路”科研合作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王华教授是一位“棉花全产业链”研究专家,他的棉花“种子”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实现丰产丰收。从三亚南繁基地育种到南疆喀什地区棉花春播,王华团队与相关单位合作,通过高品质棉花新品种及北斗导航播种技术的推广应用,从源头上提高新疆棉花品质,加快新疆棉花产业提质增效。

不仅如此,王华老师还将棉花种到了乌兹别克斯坦,指导巴雅乌特地区1万公顷棉花采用中国新疆膜下滴水灌溉种植技术,2020年棉花产量增产30%。此外,应塔吉克斯坦政府邀请,王华代表学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发展研究中心,主持中塔数字化纺织产业园建设设计规划。

王华在田头与乌兹别克斯坦棉花种植专家讨论棉花种植新技术

2018年,他开始担任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纺织轻工大学的荣誉教授,塔吉克斯坦教育部、工业创新发展部荣誉教授,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客座教授,今年担任南哈萨克斯坦州立大学博士生导师。“接地气有启发,既实用又生动,为我们生产出更优质的棉花和棉纺织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这是新疆和中亚国家棉农对王华团队最多的评价。

唐克慈来自孟加拉国,是东华大学材料学院2021级的硕士研究生,他多次跟着导师参加“上海市先进纤维和低维材料‘一带一路’国际联合实验室”的科研组会,在讨论中,大家聚焦智能纤维发展中所存在的共性科学问题等观点交锋、亮点频现。“我喜欢这里的研究氛围,尤其未来能带着在中国所学助力国家发展,觉得特别有意义,也让我找到了动力和方向。”

据介绍,十年来,东华大学立足学科优势,整合智力资源,通过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高校、科研机构成立智库、联合实验室、开展联培项目等方式,推动“一带一路”科研合作,贡献东华力量。2018年,国际教育研究所成立,为“一带一路”丝路国际智库筹建打下基础。同年,纺织行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发展研究中心落户东华大学,为政府和行业“走出去”提供决策咨询参考。建设“国际丝路创业教育联盟上海示范基地”纺织行业创新基地,探索和创新全国10余所纺织类高校经济管理学院的交流共建模式。学校以上海市级二类智库“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建设为契机,设立智库研究重大项目50余项。

学校获批上海市先进纤维和低维材料“一带一路”国际联合实验室、纺织智能制造与工程“一带一路”国际联合实验室,实现科技成果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辐射转化。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共建“东华大学-WWF可持续时尚中心”,为世界各国尤其是“一带一路”共建发展中国家提供中国方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通讯员 周磊 吴娅琳 虞晨洁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