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年轻人的个性表达要把握好“边界感”
2023-10-20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近日,有乘客在广州搭乘地铁时,因化了为参加万圣节活动而特意设计的“惊悚特效妆”,被安检人员要求先卸妆再进站。视频公布后冲上热搜,网友纷纷表示支持。这当然是因为安检人员的做法有理有据。根据广州地铁的相关规定,如乘客的“妆容、装扮容易引起他人不适或造成恐慌”,将被禁止进入。既然是依法作为、照章办事,得到舆论的正面回应便不足为奇。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网友的评论,他们与其说是在表达对广州地铁的支持,毋宁说是在借机吐槽。有网友就抱怨说,总能在公共场合看到年轻人化着奇奇怪怪的妆容、穿着奇形怪状的衣服,有的还举止夸张,“真的有点吓人哎”。这确实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观感,具有某种普遍性。

从社会学角度说,年轻人热衷于奇装异服,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尚未在社会结构中占据主流地位的阶段,因此以外在的表现形式表达个性、彰显主张。今夏流行的“多巴胺穿搭”即带有这方面的成分。对此,社会应给予一定的宽容度。

其实,这原本就不是什么新现象,一代代年轻人皆如此。上世纪80年代,戴蛤蟆镜、穿喇叭裤、跳霹雳舞的年轻人被视作“另类”。他们没少挨批评,甚至被说成堕落一代。时至今日,当年的时髦青年早已是社会中坚,而跳霹雳舞也登堂入室,成了杭州亚运会上的“高燃”项目。这说明年轻人表达个性是天性,尽管可能会与当下的大众审美产生冲突,却也不排除有被主流认可的那一天。总之,只要不违法,它就有自由生长的权利。

当然,年轻人也应该认识到,表达个性要分场合、看情况,把握好“边界感”。有的服饰、言行在本圈层内可展示,但离开特定场景,就要考虑到不同人的接受和理解程度。如果只是为彰显个性去挑战公众,则大可不必。现代社会既然给了人发展自我的空间,我们就要把它守护好,在拒绝外界侵犯的同时也不主动越界。这既是对公共秩序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保护。

遵循这样的道理,一些过于个人化的爱好或需求,就不适宜在公共场合提出。例如,有两位消费者带着各自的棉花娃娃去餐厅就餐,先是因为要求服务员给玩偶坐婴儿座椅,服务员露出不能理解的表情;后又因为要求服务员给玩偶过生日,遭到拒绝,而在社交平台上发帖子怀疑餐厅服务不到位,甚至有“歧视带棉花娃娃的人”之嫌。

这就是典型的缺乏边界感。作为个体,向棉花娃娃投射感情,把它当朋友、家人,为个人权利,无可厚非。但相应的,也不能要求服务员像为消费者服务那样,为棉花娃娃提供服务。私人领域的认知标准不能任意扩展成社会认知,这本是常识。果然,帖子发布后,网友并不支持这两名消费者。大家的焦点不在棉花娃娃上,而是认为他们的做法越界了,纯属强人所难。

年轻人的个性需要表达,公共秩序也需要维护,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拿捏住私域和公域之间的界限,把握好边界感。这当然是一种动态平衡,永远都不会出现固定的锚点,这就更需要公私双方都能秉持智慧、互相体谅,从而形成良性互动。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编辑:周晓 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