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吟古诗、院士赋新词,上大展开诗词系列活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在上海大学附属小学20位小朋友清亮的童声中,一场中华诗词吟诵大会正式拉开序幕。17家高校的大学生,在吟诵中展现中华诗词的魅力,这是在上海大学举行的高韵流芳——第七届中华诗词吟诵大会上展现的画面。作为纪念钱伟长先生诞辰110周年暨上海大学诗词系列活动之一,同时在上海大学举行的首届诗词艺术与科学精神研讨会上,还出现了两院院士的身影。
吟中华经典,诵家国情怀。本届吟诵大会共收到全国50家高校百余件作品,其中,24家高校的34件作品在分区竞赛中获奖,20家高校的20件作品进入决赛。最终,17家高校的吟诵队伍来到上大的现场共襄盛会。诗词吟诵大会分为“音接千载,诗韵流长”“高情千古,家国在心”“寄情咏志,歌且从容”“古今和鸣,雅颂新声”四个主题,用吟诵承载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诗意。
青岛大学的张欣洁、林睦尧、王阔等同学吟诵的《诗经·小雅·采薇》,让观众透过历史看到战争的无情,和平的可贵,令人动容;玉林师范学院的王梓凝、蒋金凤、周伊迪、林菲菲同学用《咏怀蜀相》表达了对志士风骨的敬仰,将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吟诵大会上,年轻的学子展现了中华诗词不同的魅力。上海大学的阳永志、薛金昊、高辰冉等吟诵的《凤求凰》,将爱情中的渴求、缠绵、真挚都细细道来,为在场观众展现了一篇充满热烈爱意的诗歌,这一吟诵最后获得了特等奖。曲阜师范大学的甄天浩、王庆博、赵鸿珂等同学带来的《诗经·周南·关雎》,将古典音韵娓娓道来,让人仿佛穿越时光回到了古代的诗意世界,获得了一等奖。
古谱诗词研究专家、上海音乐学院杨赛教授认为,上海大学古诗文吟诵与创作基地,将天南海北的同学们凝聚起来,是一个非常好的举动。同学们能够粉墨登场,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吟诵,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力量灌注。全球汉诗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振振认为,上海大学举办的吟诵大会是上海市一张非常靓丽的名片,甚至是全国高校的名片。他也希望今后的吟诵不止是吟诵古人的作品,更希望有原创的诗文作品的吟诵。
上海大学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上海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聂清指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诗的国度,诗词吟诵传统悠久。吟诵已成为了窥探中国古代文化之美的重要方式。今年,上海大学中华古诗文吟诵和创作基地所举办中华诗词吟诵大会被认定为国家级赛事,进一步提升了其影响力。活动不仅点燃了激情,还传承了经典,推动了中华诗词的审美与阐释。这次大会不仅是吟诵文化的交流平台,还将汇聚众多高校的吟诵队伍,共同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希望新一代青年学子能继续传承中华吟诵传统,让古老的中华吟诵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与活力。
而同期在上大举办的首届诗词艺术与科学精神研讨会上,王玉明、吴硕贤、涂善东、陈懋章、高金吉、刘合等知名两院院士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韩倚云等多位科学家也亮相。原来,这些院士都是诗词爱好者,他们分别以“诗词与科技的融合”“诗词与科研”“为生命立命,为工程讴歌”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上海大学本科生、研究生还上台朗诵了王玉明、吴硕贤、涂善东三位院士的代表作品。上海大学本科生书院则获得了院士们的赠书。新成立的“科学家诗书画研究中心”则在上大正式揭牌。
在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段勇看来,院士们在“铁肩担道义”,为国家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同时,他们亦能“妙手著文章”。“院士诗词以其独特的科学性、学理性、人文性等特点而独具面貌,故而值得我们专门研究。”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