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医学舞台发出中国声音,这两项肺癌研究获重大突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通讯员 孙辉
“刚做医生的时候,中国专家基本没有临床研究,所有的临床研究都是国外的。”周彩存教授说,“那个时候,一个新药从国外上市再到国内上市,要相差十多年。因为缺乏原创性临床研究,在国际学术会议中也少有中国专家的声音。”
如今,这种局面已经有所改变,中国专家从参加全球临床研究,到领导临床研究,临床科研水平完成了质的飞跃。由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主办的2023 ESMO年会已于2023年10月20日在西班牙马德里拉开帷幕。10月21日晚,中国学者主导的肿瘤研究迎来历史时刻。
※ 挑战极限,送去治愈的希望 ※
肺癌是我国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死亡率第一的癌症,不过在临床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治疗瓶颈正被一点点突破,技术的进步让不少患者看到了新的希望。
这一次,迎来了历史性的突破。由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周彩存教授领衔的两项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LIBRETTO-431研究和PAPILLON研究在年会上同步亮相,两篇研究论文也同期刊发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周彩存教授更是同时位列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这是中国肿瘤研究领域首次有同一位中国学者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双重身份在这份世界顶尖期刊同刊发表两篇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在世界医学最高舞台上传递中国声音,给出中国方案。
两项国际多中心III期试验结果:PAPILLON研究证明,埃万妥单抗+化疗可显著延长携带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外显子20插入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在另一项纳入RET融合阳性非小细胞肺癌的III期LIBRETTO-431试验中,与含铂方案化疗±帕博利珠单抗相比,塞普替尼可将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延长1倍以上。这两项研究进一步证实,及时、全面的基因组检测将为所有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初始治疗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这两项研究均是针对罕见靶点治疗策略的确定,为一些罕见的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使患者有更多更优的治疗选择和可能性,使得这部分患者治疗更精准、更有效,能获得更好的康复和生活质量。同时,能避免对不需要特定治疗的患者进行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从而节省医疗资源,还可以推动临床基础转化领域的进步,为其他类似疾病的治疗提供借鉴和启示。
※ 从没有临床研究到站上世界医学舞台 ※
王先生是一名晚期肺癌患者,肿瘤细胞已经多处转移,被很多医生判了“死刑”。当时肺科医院免疫临床研究项目正在招募入组病人,出于对医院的信任,王先生非常坚定地报名进组。经过各项检查,王先生符合入组。如今8年过去了,王先生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来复诊。对于他来说,这是一次新生的机会。
对于团队来说,没有什么比看到患者新生更让医生高兴了。“把基本功打扎实,更多的年轻人可以站上医学舞台。”周彩存教授说。
据悉,上海市肺科医院肿瘤科团队牵头开展肺癌治疗靶点挖掘及临床转化研究,肺癌的早诊率从69%提高至95%,分子检测帮助95%晚期肺癌患者找到驱动基因,越来越多的病人在医院治疗方案引领下,获得了长期生存的机会。在全球肿瘤学领域,上海市肺科医院肿瘤科建立了一套全面精准快速的肺癌精准化诊疗体系,来院就诊的肺癌患者,从初诊到初步确立治疗方案仅需4个工作日,成就了肺癌诊疗“中国速度”。
据悉,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在全国最早启动《促进市级医院临床技能与临床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希望能够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进一步形成上海市级医院临床业务在国际中的地位。今年6月,国际肺癌研究协会向全球公布了新一届理事会成员名单,周彩存教授当选2023—2025年国际肺癌研究协会理事会候任主席、2025—2027年国际肺癌研究协会理事会主席,这是自国际肺癌研究协会成立近50年以来,首位来自中国大陆的专家当选该协会主席。
肺科医院党委书记陈昶表示,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公益性,肺科医院秉持“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一线为中心”,聚焦群众看病就医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开展“创全”专项4+X+Y服务品牌,突出“急、难、愁、盼”,体现“加速度”,用优质服务构筑起医患沟通的桥梁,各类临床研究成果、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于临床,服务于患者。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通讯员 孙辉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