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杠艺术家斯蒂芬·霍夫爵士:选琴选曲都像烹饪
2023-10-25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和那些忙忙碌碌、每天在不同城市醒来的演奏家不同,当代最顶尖钢琴家之一的斯蒂芬·霍夫爵士似乎刻意放缓了自己的节奏。10月24日,是他的独奏音乐会。10月26日,有他与余隆及上海交响乐团合作的协奏音乐会。为此他早早就来到上海,坐在上交音乐厅仔细挑选演奏钢琴。

“钢琴工业发展日新月异,几乎每个10年都会迭代一次,很像当下的手机,”10月25日,他在接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专访时表示,20世纪初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跟贝多芬时代用的钢琴不一样,“所以我要去选择和适应钢琴的音色,建立信任感。”

斯蒂芬·霍夫有这样的想法,外界根本不吃惊,因为他的标签就是博学以及斜杠艺术家。

  == 妙语连珠的钢琴家 ==  

斯蒂芬·霍夫,1961年出生于英国赫斯沃尔。家中没有乐器,也没人学音乐,甚至没有任何古典音乐的录音。全靠家人支持,才开启了他的音乐之路。

凭借其音乐天分,被誉为当今最重要且演奏风格最具特色的钢琴家之一。除了精湛完美的技巧外,最让人佩服之处在于,他悠游于各个作曲家的作品且都能诠释得深刻动人。一生获奖无数,同时钢琴唱片销量惊人,几乎在所有世界一流交响乐团的乐季与音乐节上都能见到霍夫的身影。

此次登陆“馄饨皮”,在上海交响乐团2023—24音乐季中,他会呈现一场独奏和一场协奏盛宴。10月26日,霍夫更是将与音乐总监余隆及上海交响乐团一起为沪上乐迷带来贝多芬和勃拉姆斯两部伟大的钢琴协奏曲,分量十足。

霍夫如此受欢迎,当然也是因为他在钢琴演奏方面的超级严谨。这次他选择钢琴,甚至在不同的剧目中使用了两套钢琴。对此,他告诉记者:“选琴有点像吃自助餐,为什么选这道菜或那道菜?有可能是没吃过,比如馄饨。我在上交的钢琴储藏室看到了一台,觉得音色很有法国的味道,而我的独奏音乐会弹奏的是肖邦,虽然是波兰作曲家,但他的创作经历主要在法国,当然更不用谈像德彪西这样的法国作曲家,所以钢琴有法国味很重要——大家都觉得钢琴家弹奏斯坦威是标配,但一直如此,是不是就有点‘无聊’?”

霍夫说,自己的演绎也很像是创作,“不纯是商业模式,还要有更多的自由空间,我又要说这很像烹饪了,比如我去菜场挑选食材,看到今天鱼很好,那我们今天就会做鱼。我希望表演能有自由度,能有创造性的空间。我和乐队合作,这肯定会有制约,不能有太多随心所欲的东西,那独奏音乐会就能够传递很多个性的东西——就像你今天外出兜风,永远不知道下一个风景是什么。”

  == 颇有建树的斜杠艺术家 ==  

霍夫如此妙语连珠,并不让人意外,因为全世界的乐迷都知道,他是一位“斜杠”艺术家。除了钢琴家的身份,他还是颇有建树的作曲家、作家和画家。

在钢琴演奏方面,霍夫被称为“钢琴作曲家”。他曾多次在海外的巡演中,即兴演奏改编当地的民谣或歌曲,作为给当地观众的独特献礼。不仅音乐中有单纯优美的旋律,更见他投掷许多不同的音乐观点,这些旋律在钢琴上奏出了截然不同的新风味,给音乐会观众留下极为独特的印象。

而事实上,霍夫也确实是作曲家。他的作品向来颇有深度,此前美国林肯中心委约霍夫的创作,给很多乐迷都留下了深刻印象;霍夫为古典音乐的主流网站和纸媒撰写了大量的观点文章,并出版过多本书籍,关于他童年的回忆、对音乐的思考和感悟、他的散文诗歌,也很受欢迎。

“其实从小开始我就很喜欢写作,这是一种自我的表达,就像音乐也是一种表达一样。对我来说,文字很有力量,可以改变世界。同时,写作也很有乐趣,读文字的时候,有抑扬顿挫的美感。”霍夫说,自己甚至也了解中国文字,“非常博大精深,我很希望自己能够认识汉字、书写汉字,中国字有特别强烈的视觉画面感。”

也因为这样的深度,霍夫连选曲都有学者一般的思考。此次和余隆、上海交响乐团合作协奏曲,霍夫选择了贝多芬和勃拉姆斯,也有深意:“勃拉姆斯是贝多芬后面一两代的作曲家,但都是德奥这一系传过来的,所以我认为,勃拉姆斯在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里面,吸收了很多贝多芬的做法,甚至可能从巴赫那里也吸收了一些东西,比如一些左手的动作以及旋律的处理。”

霍夫的多重标签,也让人好奇,他自己更看重哪个。霍夫笑着说:“弹琴,都是在弹别人的东西,是工作,我只要负责弹就可以了。而写作和作曲,更像是自己的孩子。”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