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宝”上海:封印在村落里的城市密码
参与调研的学生拍摄村中老宅。受访者供图
在成为城市之前,上海是什么样的?怎样的积淀会催生出上海这样一座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的建筑为什么会有中西合璧的石库门?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源头在哪里?从8月份起,由市规划资源局牵头,围绕乡村风貌保护发展和文化传承,开展了上海特色民居村落风貌保护调研普查工作专项行动。不久前,调研普查工作总结交流会举行,发布了从建筑形态到村落肌理,从上海文化到传承场景等一系列成果。
杨颖/文
寻根之旅
在历史中找传承
一个面向大海的上海从何而来?参与调研活动的杨学舟同学在宝山寻找到了上海务实开放的前身。他发现,位于古海岸线冈身线以东的上海宝山地区,是长江携带泥沙入海沉积而成的滨海平原,河道与小湖泊蓄水能力不足,受海潮涨退影响较大。古人设坝引潮,从塘浦分出小泾,充分利用泾浜蜿蜒的形态调节蓄水,始终维持较为平稳的水位。村庄聚落大都围绕断头泾浜布局,形成了特有的泾浜聚落的空间形态。
空间形态与社会形态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历史上,宝山居民以植棉、纺织为生,农村地区家家纺纱户户织布,每个村口都设有精布市场,纺织品主要靠河道运输至集散场所。商品贸易的需求加上便捷的水运交通,沿主要航道交汇处发展出了数量众多的集镇。明代时,基本形成九市八镇的格局。清代,以水网相连的镇村体系走向成熟,其中月浦、大场、罗店延续至今。
上海的历史并不从老城厢一张开埠公告开始。千年前的海上丝绸之路就已经有了上海的身影。
唐宋年间,今天的青浦白鹤镇叫青龙镇,方圆二十五平方公里,堪称上海第一古镇。青龙镇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南宋,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对外贸易重镇,青龙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曾经万商云集,千帆竞发,盛极一时。白居易、杜牧、苏东坡、范仲淹都曾在此驻留,北宋著名的书法家米芾曾是青龙镇首任镇监。
2016年,白鹤镇考古发现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它的发掘和发现,证明了中华民族很早就是一个注重发展与对外交流、贸易交流、经济交流的开放民族,是对世界贸易有着重大贡献的民族。上海之所以能成为开埠领先地,成为中华民族与国际交流的节点城市,是有其历史发展传统的。
乡村风貌,大海胸襟,这样的体验让参与调研的大学生们感慨不已,也让他们有了进一步深入了解上海乡村的热情。“当罗店镇的柚子泛黄了,当塘湾村的苦瓜变软了,当月狮村的无花果不再涩嘴,就让我们跟村民一起去塘洋村的鱼塘,钓上成熟鲜美的鲫鱼,去村民自家开垦的菜地,摘下粉糯可口的南瓜,在灶台的柴火味中,在铁锅热油噼里啪啦的声响中,伴着袅袅炊烟做上一桌乡土全席。约着一起体验特色空间,去古镇集市转转。这里是一体的乡镇历史图卷,更是活着的海派文化地图。”一位参与调研的学生这样说道。
发现之旅
城市化过程中的上海
市规划院乡村分院院长陈琳在拿出了这样一组数据:调研覆盖了上海全部1556个行政村,形成了1556份调研报告和日志,拍摄了约5万张照片。
调研活动梳理了上海乡村地区的建筑风貌发展历程,通过调研发现,新中国成立前乡村民居普遍参与小式、木作的匠作体系,灵活变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留下来的翻建传统农舍,以灰瓦坡顶、水泥砂抹面墙体、铝合金门窗和简化的卷曲脊饰等为显著特征。新世纪前后,村中建筑开始大量地仿制欧陆风格:彩色顶瓦、不锈钢门窗、瓷砖贴面。近年来,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融入,这些农村建筑更是体现出一种“新江南”的高品质的城镇建筑风格。
中建上海院的杨崛对浦东的绞圈房特别感兴趣。绞圈房,顾名思义,就是结构体系绞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回”字。航头王楼村傅雷故居就是典型的绞圈房。绞圈房四面房屋构架相互连接,成一整体,其屋面相连并以45°斜交。此外,绞圈房的内外立面风貌差异很大,内立面主要以纸筋灰为主,由于当时农村青砖材料昂贵,所以外立面主要是竹编夹泥墙。张江的艾氏住宅是一座保存比较完整的绞圈房,而且能从中看出绞圈房的发展过程。杨崛说,这座房子最早只有中间一个绞圈,后来随着人口越来越多,建了右边的一进院落,后来又建了左边的一进院落,两百年里才完成了整个建筑,中间有棵古枣树,形成了很好的院落空间,而且西北角还有水码头。
作为城市石库门诞生前的上海乡村地区主要住宅建筑样式,绞圈房为上海城市建筑发展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样本。
探索之旅
上海何以是上海
这次调研,还发现了一些具有传统风貌价值的特色场景,说到此处,陈琳用了一个“惊喜”。
历史老街是传统风貌重要的承载地,从老街的格局依稀可以看到此处当年的繁华,和鲜明的历史特征。老街上商铺林立,各种活动场所一应俱全,通过合理代入,可以还原这一地区当年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俗。
这次调研挖掘出了53条老街。崇明的浜镇老街,曾是崇明四大古镇,现在叫浜东村、浜西村,当时是有100家以上商户云集的崇明大港,贸易繁华,现在还留有龚氏故居等老建筑。闵行的诸翟老街,也呈现了当时粮船云集的盛况,虽然东街已经没有了,但西街保留了老街的历史肌理。
这些发现,在建筑风貌之外,部分地还原了上海的历史风貌,为研究上海城市发展和城市精神的沿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还有一些古河道也被重新纳入了调研的视线,盐铁塘、秀州塘等古河道都有着与上海历史相关的故事。作为江南水乡,桥在上海也特别重要,古桥、古码头,都是水乡的风景线。这次调研,挖掘出了260座有价值的值得保护的古桥,这些古桥散落在村里,需要村民带着把草挖开才能走进去找到桥。
也许,调研中的每一个发现都很细小,但是,每一个发现都是无价之宝。这些历史遗留的残片拼接起来,我们才能看到一幅幅曾经的上海画面,研究和传承上海的传统,光大和发扬上海的精神。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