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回应少数人群的需求,是文明社会应有的温度
2023-10-27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因为一条“坐高铁”的视频,一位“大码女孩”走到了大众面前。身高170cm、体重286斤的付豚豚需要靠硬挤才能坐到座位上,虽然已经尽量紧靠窗边缩小体积,整个人还是会被卡住,身前的小桌板也放不下来。

在某运动社交平台,有一句不太客气的评论竟然成为了高赞:“我若坐她旁边,我会觉得倒了大霉,但我不会骂她,不会表露出来。”这或多或少折射出了日常中大部分人面对少数群体的“另类目光”:或是冷眼旁观,或是心生不满,或是直接发布到网上调侃几句。

这两年在短视频平台,只要涉及到女性身材的,总是不乏一些“抖机灵”的评论。“下赛季你来防詹姆斯”“好大一辆坦克”……再加上该事件的评论区,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少数群体需要更多的尊重和宽容。

客观而言,那些“看不见”的群体,或许并不意味着是“极少数”。2023年8月,学术报告《中国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1580万成年人的横断面真实世界研究》绘制出了一幅数字版的“中国肥胖地图”,按照我国超重和肥胖的BMI(身体质量指数)分类标准,1580万成年受试者中超重人群占比34.8%,肥胖人群占比14.1%。相当于10个人里,就有1个肥胖症患者,这个比例实在不低。

而当“看不见的他们”终于勇敢踏出“舒适圈”来到我们面前时,却遭到了部分网友的冷眼和谩骂,这确实值得深思。

首先,肥胖并不等于不自律。一个人的体型和体重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健康状况等。即使是大体重,也有权利享受与他人相同的公共资源和服务。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的体型或体重就剥夺他们的权利和尊严。

其次,对于肥胖人群的歧视和排斥,是一种社会不公和偏见。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人的身体和权利,无论他们的体型如何。肥胖人群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和困难,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而不是加剧他们的困境。

进一步而言,“美”不该被单一标准困住,女性的身体也不该被外界的声音所裹挟。不可否认,当今社会身材焦虑现象愈演愈烈。如今,A4腰、筷子腿、锁骨放硬币,全都成为了衡量一个女性身材好不好的标准。

纵观付豚豚的独白,我们能看到一个普通女性在成长中遇到的身材焦虑和挣扎。从青春期自我意识觉醒开始,我们每一个人都免不了对外貌身材的审视:太胖了、太矮了、太瘦了、痘痘太多了……然而一个包容、多元的社会不应该以貌取人,身体的特征不应该成为我们享受生活的阻碍。较于冷眼旁观和冷言冷语的攻击,如果能少一些“好为人师”的颐指使,多一些设身处地的感同身受,在交流中以一个和善的微笑来回应他们局促尴尬的目光,那么少数群体或许就能避免陷入自卑的漩涡。

回应那些“看不见”的需求是文明社会应有的温度。有一条高赞评论是这么说的:“给大码考虑了要不要再给老人孕妇考虑?”的确,为什么不呢?透过该事件,我们也看到公共设施有更细致、更人性化、更合理的提升空间。比如,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可以设置更加宽敞和舒适的座位,以满足不同体型人群的需求。若更多的公共交通采用人性化的服务模式,便也不会出现今日的窘境,特殊人群也不再特殊。这既体现了人性化的关怀,也体现了社会对每一个个体的尊重和包容。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编辑:周晓 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