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拼搏进取中展现青春作为
2023-10-28 青年

推进强国建设是当代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上海青年勇于攻坚克难,立足岗位建功新时代,不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添砖加瓦、增光添彩。他们不断挑战自我,成为突破科学瓶颈的“解题人”;他们坚守本职工作,时刻把安全生产放在心里、扛在肩上。

青年报记者 刘秦春

不断挑战自我突破科学瓶颈的“解题人”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团委书记、极端微电子党支部书记郑理出生于1991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理科强化班,博士毕业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长期从事硅基半导体的研究工作,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金奖等多项荣誉,被评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

学生时代,大家都会被问到这样一个理想启蒙的问题:“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尚在少年时的郑理坚定地回答说长大后要成为一名科学家,并且把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吴自良当作自己的科学家偶像。

怀揣着这份初心,郑理不断努力,2011年,他进入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后参与的第一个课题就是国家级项目,他坦言,这对他来说难度不小,但他选择迎难而上,白天做实验,晚上读文献,曾为确认一套工艺流程的可行性多次一天内奔波在多家单位之间,也曾为学习一种新的表征方式连续工作24小时。就这样,他一步步靠近自己曾许下的那个要成为科学家的梦想。

然而,通往梦想的道路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依旧有许多科学问题需要解决,如何破解这些难题? 我觉得首要前提是需要有解题人。”郑理说,科研工作是一个不断挑战物理极限的过程,遇到的一个又一个科学难题犹如一座座大山挡在他的面前,但他从未想过放弃:“每当遇到困难时,我总想起党的嘱托,想起吴自良院士研制‘甲种分离膜’时的使命感和凌云志,敦促我坚定信念、勇挑重担。”

功夫不负有心人,郑理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创新行动计划和中科院项目,发表了 SCI 收录论文80余篇,授权专利20余件,他所在的团队首次实现了国产商用300mm硅片零的突破,一举打破了过去我国该型号硅片只能依赖进口的局面。

展望未来,郑理表示,他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率先”要求,秉承老一辈科学家精神,加快基础研究原创突破、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竞争力,助力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为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时时刻刻把安全生产扛在肩上的“守护者”

近日,上飞公司ARJ21事业部140工位被评为“2022年度全国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这支青年队伍秉承“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安全永远第一”的安全观,着眼于引导青年不断强化安全生产意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加强安全生产过程管理,时刻把安全生产放在心上、扛在肩上。

“工位长郭成宇是140工位的‘主心骨’。”说起示范引领,现场的一位操作人员对郭成宇竖起了大拇指:“他和青年党员骨干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聚焦质量提升、安全生产,坚定做好‘守护者’,为工位成员做出很好的榜样。”

不同班组工作内容有差异,郭成宇便结合不同班组的实际情况给各位班组长“开小灶”,什么时候哪个班组进入了关键环节,哪个部分要重点关注,他都会耐心地做好提醒和提示。对此,140工位机械组的班组长汝俊评价:“对待安全和质量,他始终保有耐心。”

在郭成宇看来,安全生产的长抓不懈离不开安全意识的时时宣贯。为此,在每日的班前会上,他必定会讲的内容就一定有安全:“我们在总装车间承担着‘守门员’的重要角色,是型号批产的‘最后一公里’,一定要时时刻刻把质量安全放在心上,把安全可靠放在第一位。”

为了更好地将安全生产融入血脉,郭成宇带领140工位充分利用好ARJ21事业部内的各个平台,通过宣传海报、滚动屏、安全看板、悦读角、电子显示屏等形式,组织工位全体成员进一步学习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学习,讲典型案例、析问题原因、找应对措施,实时分享、举一反三,强化全员安全意识、责任意识,推动形成全员严抓安全生产的合力。

“抓安全生产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未来140工位将持续强化安全生产意识,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把安全生产责任扛在肩上、落在行动上,把不断强化的安全生产意识转化为推动安全发展的工作实效,为大飞机事业安全发展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青年报记者 刘秦春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