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天团”齐聚上海,细数艺术节的华丽朋友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图(除剧照外)
今年上海国际艺术节世界名家名团接踵而来。本周开始,上海更是迎来了美国芭蕾舞剧院、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团、德国柏林剧院等世界久负盛名的艺术剧院。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名家名团“朋友圈”继续扩大,艺术世界也迎来了“上海时刻”。
23年后“老友”归来
ABT开启亚洲巡演首站
11月2至5日,美国国宝级芭蕾演出团体——美国芭蕾舞剧院(American Ballet Theatre,简称ABT)时隔23年将再次登台上海大剧院,一连五场演出开启亚洲巡演首站。ABT从2016年开始受大剧院和艺术节邀请,直至落定亮相第二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长达七年之约。此次ABT将带来享有“芭蕾之冠”美誉的古典浪漫主义芭蕾舞剧《吉赛尔》,以及集三部横跨65年时光的现代芭蕾作品精粹《舞夜星辰》,引领观众感受芭蕾艺术的传承与活力。
11月2日,ABT艺术总监苏珊·贾菲、首席舞者赫尔曼·科尔内霍、首席舞者伊莎贝尔·博伊尔斯顿、ABT独舞方仲静出席了媒体见面会。巧合的是,艺术总监苏珊·贾非、首席舞者赫尔曼·科尔内霍均是23年前随舞团到访上海的舞者,加之“阿拉上海人”方仲静,ABT此行与上海的缘分颇深。
苏珊表示,这像是一次“圆满的循环”,“我既享受作为舞者在上海大剧院舞台上演出,也很高兴以不同身份再度来到上海这座美丽的城市”。
ABT对上海这座城市和观众的厚爱,同样体现在了此次剧目安排上的“上海特定”。此次,除了舞剧《吉赛尔》之外,ABT巡演为上海站特别安排了现代芭蕾精粹《舞夜星辰》,仅此一站的舞码。而能应诺承接这个“上海特定”,也充分体现了上海大剧院作为国际性高等级综合剧院的宽广视野和成熟运营能力。
在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心中,ABT是上海大剧院最近三年来呈现给申城观众的第一个国际芭蕾大团,“上海的观众是懂行的。面对这样一流舞团的到访,我们要给上海观众呈现的剧目,不仅仅是经典的古典芭蕾,而更应该让大家看到‘具有当代表达能力’的舞码,ABT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现代芭蕾精粹《舞夜星辰》更直白的译法是“经典与新经典”,集合了三位编舞大师乔治·巴兰钦、依利·基里安、阿列克谢·罗曼斯基的经典之作。罗曼斯基为ABT编排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基里安诸多作品中排演最频繁的《爱之死》和被视为古典芭蕾根基的《练习曲》,这三支截然不同的舞蹈,让观众在120分钟里经历一段芭蕾简史,同时感受到ABT舞团和舞者的自信:他们的舞蹈游刃有余地穿梭于时光,胜任芭蕾的历史和当下。
两部名作上海连演
邂逅“俄罗斯芭蕾新名片”
本周末,上海各大剧场外国名家名团汇聚,可谓“神仙打架”。圣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团将作为第二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节目与东艺新演出季的国际名家名团之一回到暌违已久的上海,用两部作品,四场演出回馈上海观众。除了带来观众熟悉的《安娜·卡列尼娜》外,还将带来首次来华巡演剧目《叶甫盖尼·奥涅金》,以极度震撼的口碑让上海观众得以重温这张“俄罗斯芭蕾新名片”的过硬实力。这是圣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团第四次登台东方艺术中心。
艾夫曼用42年彻底改变了观众心目中俄罗斯只有《天鹅湖》的印象,以其极具个人化的独特风格和对戏剧的当代化解读,成为“俄罗斯芭蕾的新名片”。
“我全部的舞蹈创作就是为芭蕾寻求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寻找一种能够表达人类精神生活的身体语言。”正如艾夫曼自己所言,他的舞蹈创作就基于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一样,试图为读者揭示人性的本质。“这些故事容易引起共鸣,让观众从剧中人物的渴望、矛盾、痛苦、挣扎、无奈、绝望以至死亡中,找到情感宣泄的出口。”艾夫曼将他在芭蕾舞蹈世界中取得的前沿成就和他最初舞蹈起源的俄罗斯古典芭蕾背景相结合,打破了传统古典芭蕾对人体的一种限制,以一种“心理芭蕾”的形式来定义自己的舞蹈风格。
谈及为何要选择这部文学著作时,艾夫曼表示:“文学评论家和学者们把这本书称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普希金通过生动且严谨的文字叙述加之他强大的心理洞察力,描绘他那个时代的俄罗斯民族性格,创造俄罗斯灵魂的诗意形象——神秘的、难以预测的、无人能比的感性。”艾夫曼坦言,“我的主要使命在于发现芭蕾艺术的某些新的可能性,就像对人类内心世界的了解一样。”
八小时俄语巨制
邂逅澎湃戏剧史诗
“在这艰难的、满是硝烟的生活中,这部剧就像是一缕清新的空气。人们来到剧院,他们思考、经历、共情、回忆与铭记,能保有铭记能力的人是充满生命力的,人们心中应当要有光。保护这些光亮,不让其熄灭是我们追求的目标。”8小时超长大戏《静静的顿河》导演格里高利·科兹洛夫说,这是他对于这部剧的理解和解答,也是对于这部文学巨制戏剧改编的崇高敬意。
话剧《静静的顿河》于2013年5月在俄罗斯首演,作为马斯特卡雅剧院的镇院之宝,曾荣获圣彼得堡“金索菲特”戏剧奖等多个国际奖项。
今年,作为第二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静静的顿河》于4年后再次携带着那段深沉又激昂的往事重回上海,在上海文化广场的主剧场内,从11月3日演出至11月5日,唱响那首哥萨克人民的壮丽悲歌。
这是一部讲述苦难的史诗,但该剧贯穿始终的却是恣意的青春、狂野的生命和哥萨克人用歌声、欢笑、呼喊,来表现面对痛苦绝境时的不屈意志。正如本剧导演所说,8个小时的演出版本浓缩了140万字小说中最精华的部分,完整观看全剧的体验并非枯燥乏味,而是会被其历史厚重感和舞台表演所震撼。超长话剧依托于原著小说的扎实文本,更和时代文化背景息息相关,这也是二十一世纪的观众们所需要的,对于舞台的长时间思考和沉淀。
当被问及《静静的顿河》的戏剧作品在当今应当创造怎样的价值时,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吕效平诙谐地解答了这个有些“庞大”的问题:“只有在人类‘搞不定’的时候,戏剧才会发生……因而,当今我们仍然需要戏剧,因为仍在感叹‘搞不定’的我们知道,面对历史和宇宙,我们会产生崇高的敬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图(除剧照外)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