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 一路有光,中信银行上海分行35年奋斗侧记
2023-11-03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孙琪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快速发展的上海,对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需求迫切,上海市委、市政府向中信集团发出邀请,鼓励“将上海的优势与中信公司(集团)的优势结合起来”,为发展上海的外向型经济作贡献。上海盼望中信的到来,所看重的正是中信的开拓精神与创新精神。1988年11月,中信上海公司与中信银行(原中信实业银行)上海分行正式开业,这是中信银行系统内首家异地分行,也是首家进驻上海的新型商业银行。

35年来,中信银行上海分行始终与申城发展同频共振,在落实国家战略、助力城市建设、服务社会民生等方面成绩斐然,资产规模近6000亿元,自营存款规模3800亿元,年营业收入超80亿元,为近6万户企业和340余万名市民提供优质金融服务。一代又一代中信人始终牢记“为上海发展多作贡献”的使命,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在上海改革开放的征程中挥洒青春,留下一串串与时俱进的滚烫记忆。

50后60后扬帆起航,担当改革创新使命

20世纪80年代,作为金融改革的排头兵,中信银行开拓的格局和探索精神使该行在国内金融领域屡开先河,对于35年前的往事,第一代员工津津乐道。

“我们银行是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应运而生。”60后的许励荣回忆起初创时的峥嵘岁月充满自豪,他原本是一名机关公务员,1988年听闻中信即将在沪设立分行,特意穿上在南京西路买的培罗蒙高档西装,赶来报名。26岁的他风华正茂,国际贸易专业毕业,外语好、综合素质佳,面试时被纽约归来的银行家陈容总经理一眼挑中。

他至今记得,1988年11月11日,中信银行上海分行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盛大开业招待会,荣毅仁(时任中信公司董事长、中信实业银行名誉董事长)等出席。彼时,中信银行上海分行已入驻沪上著名涉外办公楼——联谊大厦,并成为这座大厦内首家中资企业。这是由荣毅仁先生亲自选定的办公地点,目的是充分践行中信作为改革开放窗口的定位和服务上海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

成立之初,分行共有员工20多人,分行要求员工们一专多能,要做出中信本外币业务综合经营的特色。“在老法师的带领下,我们在实践中如饥似渴地学习,学会计、学外语、学国际贸易惯例和法律知识,还在上海同业中独家推出大额外币储蓄优惠利率、率先推出为客户上门收单服务。” 许励荣告诉记者。

50后的朱基宜也是见证了分行成立的“元老”之一。进中信之前,她曾是一名拥有十年教学经验的英语老师,扎实的外语水平让她迅速胜任了外汇业务的工作。朱基宜记得银行成立之初,外界都对这样一家新型商业银行充满好奇,大家总是充满自豪地向社会各界介绍中信的优势和特色。当时,分行凭借灵活便利的业务流程和先进的服务理念迅速打开了市场。

她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陈容总经理在强调灵活创新的同时,对风险控制也是紧抓不放,他经常提醒大家要踏实认真、如履薄冰。“陈行长会悄悄站在员工背后,检查单证录入是否准确。”此外,员工们还常被陈容总经理抽查英语口语,检查业务知识和工作着装。在老行长的带领下,第一代员工建立了规范的制度流程,形成了严谨的工作作风。1992年,中信银行上海分行贸易清算业务创25000笔无差错无纠纷优良纪录。

朱基宜回忆,30多年前,中信银行是当时唯一家一开业就同时经营本外币业务的银行,可以提供丰富的外汇业务品种,大力扶持上海的出口创汇企业,也向广大的外贸企业展示了中信银行国际业务的独特优势。成立两年内,沪上37家国营外贸公司即全部在中信银行开户。

伴随着90年代初期浦东开发开放的大潮,上海掀开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的历史篇章。第一代上海中信人发扬敢闯敢干、先行先试的精神,于改革潮头逐浪前行。

70后乘风破浪,伴随经济发展加速奔跑

90年代末,中信银行上海分行紧跟申城改革发展的需要,主动融入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先后参与了东方明珠电视塔、地铁2号线、磁悬浮、浦东国际机场通路配套工程、杨浦大桥、八万人体育场等重大工程项目的融资和金融服务。同时,该行在外汇业务、实体经济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探索,成为吸引广大优秀人才的一块金字招牌。

1997年,中信银行上海分行成立十周年之际,首次大规模招聘了66名应届毕业生,70后的丁继斌就是其中之一。那年入职的大学生,经过精心培养和锻炼,近90%的人走上了管理岗位,成为该行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成就了被全行上下广为流传的“66块玉”的美谈。据丁继斌介绍,中信拥有优秀的“传帮带”传统,他的老师手把手教会他所有业务,也一点点把“遵纪守法,作风正派;实事求是,开拓创新,谦虚谨慎,团结互助;勤勉奋发,雷厉风行”的32字中信风格注入他的心中。

“我是幸运的,入行后见证了经济社会的一系列变革和银行业的高速发展。”丁继斌表示,在他的职业生涯期间,见证了中信银行的诸多业务创新:独家代理美国驻上海领事馆赴美非移民签证申请费业务;发行第一张借记卡;发行首只理财产品;发放首笔个人抵押贷款、首笔公积金贷款;开设首家自助银行;率先开通网上跨行转账业务;成立个人理财工作室和一站式出国金融服务中心……这些年里,银行的业务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办公楼里的“office bank”发展到营业网点覆盖全市,从单一的公司业务变为公司、零售、金市业务三驾齐驱,从386电脑变为强大的科技金融系统,从封闭式小窗口变为足不出户即可办理业务的掌上银行。

深刻感受到变化的还有60后的姜甫成。在中信银行工作的24年间,他从传递业务资料的交通员成长为深得客户信任的私行客户经理,从一名不懂金融的“门外汉”成长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始终深耕一线岗位的他表示:“我在中信银行上海分行这个平台实现了自我价值,更和同事们见证了零售业务从单一的存取款,到通过提供银行理财、保险、基金等多元化金融产品,让专业金融服务惠及更多市民,为客户创造了更多价值。” 

在这一代人手中,金融服务成为企业经营和居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中信银行的品牌更加深入人心。他们为中信银行上海分行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活力与动力,更在探索中和变革中为后辈确立了中国特色商业银行的基本范式。

80后中流砥柱,坚守金融初心

走进新时代,在服务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80后员工肩负职责使命,坚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初心,积极助力上海高科技企业发展,现任分行新兴产业事业部总经理的朱侃庶就是其中之一。

“2017年,我接触到一家半导体研发企业,从拜访财务总监和董秘开始关注半导体,关注高科技产业链,关注硬科技创业者。”与高科技企业负责人接触日久,朱侃庶身上也多了几分理工科学生的专业与严谨。“即使是世界顶级名校出身的创业者,在初创期大多也处境艰难。”深耕科技金融领域数年,朱侃庶突破了传统银行信贷思维,开始运用投行思路去评估高科技企业,“我会关注实控人的背景和履历,而不是企业目前是否盈利;关注公司主营业务未来的发展前景,而不是企业当下产品规模;关注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稀缺性,或者国产替代性。”

上海市“十四五”规划提出构建“3+6”的新型产业体系,这离不开“产业+金融+科技”的支撑。目前,中信银行上海分行正依托中信集团金融和实业协同并举的优势,以“四专”方案为科创企业提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服务,即专营架构、专职团队、专属体系、专业服务,为科创企业量身定制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服务方案,为企业家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个人金融服务,满足“不止于金融”的需求,助力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90后后浪奔涌,争做新时代奋斗者

新征程上,上海承担着“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重大使命,在深化金融改革、扩大金融开放方面先行先试,开展了一系列积极探索。今年是上海自贸区成立十周年,作为全国首个自贸区,上海一大批金融人才投身于自贸区的跨境业务中,其中不乏充满创新意识、更具全球化视野的90后。

几年前,中信银行上海分行成立跨境金融中心,组建了一支跨境融资精锐团队,带领这支团队的是该行90后中层干部程方舒,“团队成员都很年轻,年纪最小的一名员工是1996年的。”跨境融资项目对人才素质要求极高,团队既有金融专才,也有法律专才,还有“海归”,团队成员干劲十足,主动学习最新的跨境法律法规知识,研究自贸区的金融创新。“我们时常与中国香港和欧美的同业业务交流到深夜,可大家乐此不疲。我们希望以自贸区为支点,持续推进向内延伸‘一点做全国’,向外拓展‘一点做全球’的经营发展思路,助力中资企业走出去,这是一件充满挑战但又特别有意义的事情”。

在一次跨境银团融资项目中,中信银行上海分行作为联合牵头行,要利用自贸区差异化政策为某国内头部人工智能企业提供30亿美元跨境银团融资。这一项目面临极大挑战,包括境内外法律法规的梳理、融资条款境内外标准的统一、审批时效的紧迫等,一场“硬仗”打完后,项目成员虽然疲惫但是倍感兴奋、成就感十足,为自己能在支持中资企业走出去中贡献一份力量而感到骄傲与自豪。程方舒说:“上海正在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升级版’,能够参与其中,是我辈之幸,更是我辈之责。”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一代代中信人的薪火相传中,35岁的中信银行上海分行迎来了新的历史起点,坚守金融报国的初心,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中信红”。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孙琪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