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发明家|十年磨一剑,文雯团队用这套AI设备守护“心灵的窗口”
2023-11-05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有一种比近视更棘手的疾病,那就是弱视。弱视不仅意味着“雾里看花”,更是常常让人因此产生心理疾病。然而,在国际上,针对成人弱视,并没有好的治疗办法。

弱视真的就没法治疗了吗?文雯是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一名眼科医生,不久前,这位年轻的副主任医师开发的“增强现实视觉诊疗设备”拿到了“春昇杯”医学创新人才大赛成长组的三等奖。她和团队花了十年时间研发出的这款成人弱视治疗仪,可以在不影响上班和学习的同时,对弱视病人开展双眼平衡训练。

    ◆  直击临床治疗困境      

弱视真的就是视力不佳吗?文雯给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解读了这个误区:弱视并不仅仅就是眼睛出了问题,而是患者的脑发育不良有关。

眼睛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人类80%的感知觉均经由视觉信息获取。视觉系统由出生到成熟需要一个漫长的发育过程。从出生到3岁左右,视觉系统发育最为迅速,对周围的环境变化也最为敏感,如果视觉环境在6岁之前,尤其是3岁之前发生改变,婴幼儿获得不恰当的视觉经验,弱视便会发生。

过去的五年间,全球弱视市场以3.80%的复合年增长率快速增长,弱视患者占世界人口的5%。然而长久以来,在弱视临床研究领域,人们对12岁以后的弱视患者几乎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弱视成为了成人单眼视力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传统治疗方法对大龄儿童及成人弱视的效果不理想,导致弱视患者出现明显的疗效年龄断层,12岁以上的弱视患者医学上均被认定为治疗放弃,这部分人群仅国内就超过了3000万。”在门诊上,因为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很多患者处在求医无门的现状之下,其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就业选择等方面受到严重影响。文雯遇到过一位求助的画家,因为弱视,他甚至不能再拿起手中的画笔。

临床上遇到的这些患者,都会成为文雯心中隐隐的痛。虽然临床医生的时间常常“以分钟来计算”,但她果断地选择走上临床发明家这条路。对于她来说,希望能做好发明家,是因为带着给病人看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来做成果转化,研究的导向自然而然就是“解决这些问题”。

    ◆  十年磨一剑  ◆    

从2011年开始,文雯团队便投入了对弱视治疗的研究。很快,团队在斜弱视神经机制的研究上实现突破,首次提出弱视损伤双机制,冰衍生出视觉训练新理念。但是,如何将这项研究成果具体运用于临床治疗呢?团队随之有了新的想法:利用超轻量增强现实显示技术与头戴式眼镜结构,实时图像处理参数个性化设置,形成与现实世界中环境一致的立体视觉体验。也就是说:带上一副AI眼镜,弱视患者就能接受治疗。

2017年,第一代设备问世。那一年,在美国ARVO(眼科和视觉科学领域TOP级别研究大会)上团队做了大会报道,并被评为为数不多的热点之一。

不过,当时的这套设备类似电脑包的大小,治疗时需要患者随身背着,因为重量问题,很多患者临床使用后反映:“虽然对改善视力效果较好,但确实不方便”。

于是,从一点点细节开始,团队对设备反复推敲,希望能设计出更好的产品。今年,第二代设备正式投入临床试验。新设备仅仅只有一副墨镜大小。“戴上这副AI眼镜,患者可以日常阅读、看电脑,完全没有监督环境,患者的依从性会非常好。”文雯告诉记者。

随后的随访结果,更是让团队为之振奋。经AR双眼视觉训练1月后,用视力表检查视力时,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平均提高1行,训练3月后平均提高2行。其中,效果最明显者训练1月提高4行,视力基本恢复正常水平。因此,AR双眼视觉训练有望成为突破目前大龄儿童及成人弱视治疗瓶颈的新方法。

据悉,目前,该项目已申请3项专利,已授权1项,另3项在递交中,正在申请II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

    ◆  守护心灵的窗口  ◆    

医生不仅仅可以看病、写论文,同样也可以成为发明家。像文雯这样的一线医生在医院被称为“医工交叉创新人才”,如今这样的“发明家”医生在医院并不在少数。

“过去临床科研是研究主导,现在我明显感觉到一个变化,就是临床医生可以成为主导力量,因为我们更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感受。”文雯说,带着给病人看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来做成果转化,会有特别的成就感。

当门诊求助的那位画家接受了这套AI设备的系统治疗后,视力大大改善。他主动提出为文雯团队的科普作品配图,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谢。

一路走来,文雯的感触是“团队的力量太强大了”。“交叉、融合、互通,大家携手才能攀登高峰。有了团队的合力,让我们有了自己的发明创造。”她告诉记者,十年走来,她有远在北京的视觉认识研究者作为坚强的后盾,也找到了合适的第三方企业,加速推动产品的落地。

每个周日晚上9点到12点,雷打不动,文雯团队会和北京的合作伙伴——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张朋教授团队、以及来自杭州的第三方企业进行视频会议。“周末的夜晚,大家把手中的活都干好了,静心坐下来讨论关于产品的最新进展以及可以进一步改进的方向。大家的目标一致,努力突破全球大龄儿童及成人弱视治疗瓶颈,开启弱视治疗新纪元,守护患者心灵的窗口。”文雯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