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好物|一部人文纪录片、一系列科普微电影,亮相医疗馆
2023-11-06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图

全国首部大型医学人文纪录片在进博舞台播放,讲述四十年来中国血液发展史背后的故事;系列微电影讲述患者及其家庭通过规范治疗,摆脱疾病束缚,最终奔赴美好新生的经历……

今天是第六届进博会第二天,一系列科普作品出现在了进博医疗馆的舞台,讲述着一个个真实故事的同时,也鼓励着广大患者摆脱疾病束缚,最终奔赴美好新生。

  ◆ 一部人文记录片 ◆  

进博会现场,这部人文记录片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观看。这部由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北京康盟慈善基金会、武田中国联合策划的全国首部大型医学人文纪录片《创新攻坚——中国血液学发展史》(以下简称《中国血液学发展史》)宣布历时三年拍摄已全部完成,将作为纪录中国血液学发展的重要历史文献献礼中国血液学博物馆,提升公众对血液学相关疾病领域认知,为推动中国血液学学科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记者了解到,《创新共坚——中国血液学发展史》系列纪录片分为《奠基》《星海》《曙光》《登攀》四大篇章,聚焦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多种血液疾病的治疗方案,展示了免疫治疗、基因治疗、人工智能及大数据辅助诊断治疗等创新前沿科技突破。纪录片历时三年时间拍摄,摄制组走访了八座城市的数十家家医院,与二十余名国内血液学领域权威专家就血液学学科发展展开深入沟通交流。包括六名国家级院士在内,受访专家在系列纪录片中深入回顾了血液学领域一个个“中国方案”诞生的前前后后,四十年来中国血液学学科的飞速发展在观众面前一一重现。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一届主任委员吴德沛教授于2020年首次提出收集整理中国血液学学科发展史料的倡议,是发起《中国血液学发展史》纪录片项目的倡导者之一。在纪录片中,吴德沛教授作为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事业发展的亲历者,回顾了2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历程,尤其是中华骨髓库从21世纪初的不满4万份资料,到目前近300万份资料入库,成为世界最大的骨髓库之一,是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王振义院士团队通过反复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提出了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的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上海方案”,使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从10%提升到了97%以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七届主任委员阮长耿院士,留学深造回国后发扬“烛缸精神”,研制出了我国第一组抗人血小板膜糖蛋白单克隆抗体,大幅推动了我国对各种出凝血和血栓性疾病诊疗的探索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六届主任委员陆道培院士所开展的亚洲第1例、世界第4例同基因骨髓移植手术,不仅让患者挽回了生命,还保持了存活最久的白血病患者世界纪录……这些当事人、见证者的讲述将成为重要历史资料,在苏州血液学博物馆珍藏展示,以飨后学。

  ◆ 一系列科普微电影 ◆  

同样,进博展台上这个系列微电影由三个女性狼疮患者故事构成,分别聚焦狼疮患儿的生长发育、青年女性因疾病影响而受阻的婚恋问题以及育龄女性因担忧疾病影响的生育困境,讲述患者及其家庭通过规范治疗,摆脱疾病束缚,最终奔赴美好新生的经历。

“与蝶同行,美好新生”狼疮患者系列微电影今天在进博会上展映。今年世界狼疮日,由北京生命绿洲公益服务中心与GSK中国携手开展的“与蝶同行”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认知教育项目正式启动,并在全国范围内征集狼疮患者的真实经历和故事,改编并制作成狼疮患者系列微电影,旨在向公众普及狼疮疾病科普知识,提高公众和患者对狼疮这一疾病的正确认知。

GSK副总裁、特药及呼吸业务负责人余锦毅表示:“狼疮患者系列微电影通过进博会这个大舞台走向公众,借助其广泛的影响力,让更多公众通过这部取材于狼疮患者群体真实经历的微电影,了解狼疮,理解患者,同时也增强患者对抗疾病、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

记者了解到,狼疮是一类慢性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的总称,其中最常见的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可导致肾脏、心血管、肺、消化系统、血液系统、血管、眼部等多器官、组织的损伤,并显著增高患者的死亡风险。目前,中国狼疮患者已超100万,多见于育龄女性。

但是据数据显示,半数以上的SLE患者存在器官受损。此外,当前社会公众甚至狼疮患者本身对疾病的认知匮乏甚至存在误区,这些误区的存在对狼疮患者的成长、婚恋、生育等生活各方面也产生了影响。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