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打造有烟火气、人情味的医学科普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医疗机构深耕健康科普工作,给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带来哪些收益?医务人员花大量时间投入科普,又如何实现科普传播“双向奔赴”?
上海正打造有“烟火气、人情味”的科普队伍。今天下午,在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市卫生健康委的组织下,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会发布2023年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健康科普影响力指数排行榜。
◇ 科普带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
在申城,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投入科普工作。其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连续两年稳居医疗机构健康科普影响力榜首,持续深耕健康科普工作给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带来哪些收益?
据介绍,中山医院出台一系列评优奖励、经费保障的科普工作制度,将科普成果纳入绩效考核和高级职称评价,设立健康传播引领人才和青年英才能力提升专项等,健全科普人才的培养评价体系,提升高质量发展新效能,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我们赋予患者更多选择权,不再是‘医护人员说什么、患者就听什么’的被动接收模式,而是患者主动参与自己的治疗过程,选择自己最希望使用的教育和科普方式,降低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焦虑和疑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党委副书记李耘介绍说,这种全新的服务模式取得很好的效果,对疾病预防知识的掌握程度由56%增加至85%。而且以这样充满人文关怀的健康服务、特色鲜明的高质量发展新文化,赢得患者和社会的信任与尊重。
同样,在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不停寻找与受众最佳的沟通方式。“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党委副书记周倩说,在科普工作中加强顶层设计,以项目带动科普人才培养,加大投入,鼓励医务人员做科普的积极性,同时注意科普的科学性和科普风格的多样性。目前,一妇婴拥有院、科、个人三级,包含30多个主体的新媒体矩阵,很多主体拥有5个以上平台,做着各具特色的推广。“我们有段涛、杨阳等健康科普‘大V’‘小V’,我们有斩获国家级、市局级健康科普奖项荣誉的新媒体账号群,汇聚众多在互联网时代自由成长、热爱科普的有趣灵魂。”成绩背后,让院方清晰意识到,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对于提升全民健康素质的重要作用,也感受到来自同行的澎湃科普动力。
◇ 打造有“烟火气、人情味”的科普
同样,沪上各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居民家门口的健康守门人,也在发挥自身健康科普作为自身特色和优势,让居民体验到满满的健康获得感。
在黄浦区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了“驿心大道”“健康科普角”“门诊音乐岛”“病区艺术长廊”“大美中医文化馆”,以及“打浦智慧家族”漫画科普人物,开展“打浦驿心研学之旅”主题活动,通过采取多种沉浸式科普手段,让居民在学习健康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医学人文关怀的温度。
健康守门人亦是扎根在“家门口”的科普守望者。医院大力营造“全员科普”氛围,将科普意识渗透到医务人员日常工作。据黄浦区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金迎介绍,在发挥“健康守门人”作用的同时,医院的医生也成为“家门口”的科普守望者。家庭医生的患者粘合度高,也更有利于健康科普知识传播。
如何做有“烟火气、人情味”的科普?金迎说,医学本质上还是关于“人”的学问,科普工作要做好,不仅要优质丰富,还要喜闻乐见,要摒弃对医学知识单纯阐述的枯燥方式,而是将病例、故事写进科普,将时下社会热点话题、网络流行语言等元素融入科普,让健康科普“好看、好听、好记、好用”。此外,医院的营养师团队还进驻菜场,现场科普营养知识,根据不同人群特点推出系列健康食谱。通过让科普有趣、有料、接地气。
◇ “好医生不应该只会看病开刀” ◇
很多人认为科普是件份外事,会影响诊疗工作和科研。那么,临床医生又如何在繁忙工作中既不影响日常工作又能做好健康科普工作?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邹世恩专注于自媒体平台传播健康科普已经近10年,目前在抖音快手小红书微博公众号视频号等平台都有个人的账号——“恩哥聊健康”,全网粉丝800万+。
“这些粉丝不是一夜得来的,是坚持这么多年的积累,其间,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瓶颈,我也尝试创新和突破,比如从最初的图文科普和诊室宣教,进阶到短视频和直播科普,显著提升传播效果;从医生想讲什么就讲什么转变到老百姓关注什么讲什么,并从临床中不断发现新问题,丰富科普素材,常做常新,持续保持创作的激情。”邹世恩说,向老百姓传播健康知识,传递医生的关爱,是医务人员的责任所在。好医生不应该只会看病开刀,还需要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科普就是很好的体现。而且,当通过科普,汇集一定的粉丝人气之后,临床工作和临床科研都可以从中得到互补。长期坚持科普工作,的确会占据一部分时间,不过当自己掌握了科普的方法和诀窍,创作效率就会明显提高,花的这些时间完全值得。
【 背景 】
沪上科普参与“踊跃争先”
为深化推进健康中国、健康上海“第一行动”——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继2022年11月发布全国首个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健康科普影响力指数排行榜后,上海再次发布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健康科普影响力指数排行榜。
全市共有173家医疗机构(包括167家公立医院、6家社会办医机构)、24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本次健康科普影响力评价,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推荐472名医务人员参与本次评价。与上年度相比,各类填报主体增加21.8%。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填报2400个新媒体账号,与上年度相比,各类账号数量增加60.9%。
2022年本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新媒体平台共发布115903条健康科普信息,比上年度增长45.9%;在主流媒体、专业媒体平台共发布5507条健康科普信息,与上年度相比增长29.1%。同时,与上年度相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和人际传播各维度的数量均有大幅增长。各类健康科普活动蓬勃开展,有效满足市民对健康科普的需求。
2022年本市医疗机构共获得健康科普立项和科普奖项1197个,与上年度相比增长57.4%,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国家级主流媒体平台发表健康科普文章和作品642篇,与上年度相比增长57.1%。2022年本市医务人员新媒体健康科普内容评论总数超799万,较上年度增长31.2%。
从本市医务人员新媒体平台数据来看:百万级粉丝的新媒体账号15个,粉丝50万+的账号42个,形成上海医务人员健康科普的“第一方阵”。
下一步,本市将继续优化健康科普影响力评价工作,包括提升数据收集效率,完善市级健康科普信息收集平台;持续创新健康科普影响力指数评价方法和手段,探索健康科普效果评价;加强专业支持,引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好地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健康科普。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