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肺炎患儿就诊数量有所回落,今冬防病形势依然严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视频
最高峰时,一位输液室护士一天要打200针,支原体肺炎患儿占据了儿童呼吸科病房8成以上的床位……一场始料未及的儿童支原体肺炎感染,让这个秋天显得有一点慌乱。今年入秋以来,沪上各大儿科医院和综合性医院儿科都挤满了支原体肺炎感染的孩子,儿科一时间成了最忙碌的地方。
最新就诊数据显示,沪上多家医院发热门诊、急诊量出现明显下降,支原体肺炎患儿就诊数量已经有所回落。但随着11月份低温来袭,流感高发季节将到来,今冬的防病形势依然严峻。
那么,沪上儿科医院目前就诊情况到底如何?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前往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进行实地探访。
现场 利用过道动态拓展输液区域
11月15日下午4点半,已经接近门诊下班时间,儿科医院门急诊大楼一楼的输液室里依然挤满了输液的孩子,家长们则在一旁陪着。有的孩子在吵闹,有的孩子较为安静。
3岁的琳琳趴在秦先生的肩膀上睡着了,她的小手连着一包输液袋,被透明胶粘在柱子高处。秦先生不时会看下输液袋还剩多少,有时还会轻拍女儿的背。他告诉记者,孩子发热好几天了,此前在另一家医院治疗,前天转到儿科医院,现在已经退烧了。“这次孩子的病程有点长。第一天就发烧了,咳嗽很严重,到了晚上根本睡不好,被诊断为肺炎支原体感染,幼儿园同一班的好几个小朋友都请假了。”
输液人群中,张女士有些焦虑。由于儿子咳嗽、发热,便带他来看病。“最开始一天咳几声,但是三天后又开始发热,咳嗽也越来越厉害。拍了片子、做了血常规,发现是肺炎。孩子现在读一年级,是班里第一个出现症状的人。”张女士陪着儿子坐在输液区的一角,他们所在的区域原来是儿科输液区的一个过道,是之前动态拓展出来的。
记者注意到,为了能尽早给孩子输液,儿科医院临时增加了不少输液座位,原本的过道也改成了输液室,基本满员。之前的输液打针台,也由之前的8个位置扩充到了10个,打针护士基本没有停下来的时候。此外,为了保证孩子们的安全,大厅里穿梭的护士还在不停地提醒家长留在输液区,不要走开。
除了输液室,二楼三楼的儿科诊区同样一片忙碌。下午5点半,已经过了专家门诊时间。儿科专家陆爱珍依在专家门诊忙碌着。一位妈妈领着5岁的儿子坐了下来,孩子不仅咳嗽还一直头疼。陆爱珍一边轻抚孩子额头,接着一边给孩子听诊一边问道:“现在体温多少?咳嗽厉害吗?这几天有没有肚子疼……”一边着安慰着焦虑的母亲,陆爱珍开出检验单,交代要看下检验情况。
还不等这对母子离开诊间,门口拿着检验结果的一对父母已经迫不及待想进来了。“医生,我们前几天看去其他医院看过了,开了退烧药,宝宝刚在家又烧到40.6℃,血报告出来了,您快帮我看看接下来怎么办?”
“这两天患儿人数已经少很多了,但是到了下班的时间点,还是走不了,尽量多看几名患儿吧。”陆爱珍说。
艰难 最高峰时护士一天200针
输液门诊量激增,门急诊护士长张燕红一刻也不敢闲着。记者见到她的时候,她正忙碌地穿梭在输液室中,一路小跑,丝毫不敢疏忽。她坦言,“从业那么多年来,对于输液室而言,这是最困难的一次。”
“秋冬换季,我们有呼吸道传染病高发的应急预案,但今年压力确实比较大。因为支原体肺炎患儿的输液周期会相对比较长。输液区域一下子扩大了好几倍,很多人每天走得都要超过20000步。”张燕红告诉记者,从上个月开始出现就诊高峰后,他们首先增派人力并优化排班,保证科室能24小时应对激增的患儿。“最重要的是,医院是我们的坚强后盾,很多科室都来支援我们了。”
上个月最高峰时,高年资护士钱丹红一天的输液打针人数在200人左右。“一天打200针,一针接着一针,真的感觉就是一刻都没有停下来过。不过,大家一起加油,已经在慢慢变好了。”如今,钱丹红一天的打针人次现在已经从200人回落至130~150人。
接诊量激增,诊区空间有限,排队时间增加,偶然也会有焦虑的家长,这不免让一些年轻医护情绪紧张。“有些高年资的护士也会去帮助年轻人,做好解释工作的同时,还会做好经验传授和心理疏导。”钱丹红说。
在更换输液袋时,家长周女士和记者聊了几句:“我们上周六来看病等了2小时,今天又过来挂水,医生护士马不停蹄,很不容易,现在是特殊时期,等的时间长一点,大家互相理解吧。”
尽管满负荷运转,但团队的精神面貌依然昂扬,每个人都能贡献自己的力量,有人主动取消休假,有人主动克服家里的种种困难,听不到抱怨的声音。
张燕红对自己的这支团队充满骄傲:“刚结束哺乳期的护士陈晨从病房赶来了输液室支援。护士倪鑫的孩子也感染了支原体肺炎,但是她没有请过一天假。最困难的时候正慢慢过去,真的很感谢团队里的每一个人。”
挑战 数据回落,但形势仍严峻
过去两个月,受肺炎支原体、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秋冬季常见病菌的共同影响,沪上各大儿童专科医院以及综合医院的儿科里,支原体肺炎患儿占据了儿童呼吸科病房8成以上床位。
针对本市儿童支原体感染肺炎诊疗情况,为规范上海地区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流程,上海市儿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组织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等沪上四家儿童专科医院的呼吸、重症、感染等多学科专家,在国家卫健委《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2023年版)》的基础上,结合本市实际共同研究制定《上海市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诊疗工作指引(2023年版)》,并于11月6号向全市儿科下发这版新方案,重点强调难治性和重症肺炎的诊疗流程,抗感染药物和激素类药物的合理使用,细化了相关治疗方式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以进一步规范全市儿科临床诊疗工作,提高医疗质量,同时让患儿在综合性医院儿科也能享受到专科医院的同质化医疗服务,真正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最新数据显示,上个周末,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急诊(含发热急诊)人次比上上个周末减少800多人次,下降超2成,其中发热急诊人次下降近2成,处于高位平台期的儿童支原体感染或已出现拐点。同样,上海新华医院数据显示,近日该院儿内科门诊量较最高峰时下降了近30%,儿童发热门诊就诊量也下降了60人次/天。当前,上海其他儿童专科医院的发热门诊和急诊量也都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然而,就诊数据虽有所回落,但随着11月份低温来袭,流感高发季节也将到来,今冬防病形势依然严峻。11月13日,在国家卫健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专家表示,中国各地冬春季的流感流行季一般是从每年10月中下旬到次年的3月中上旬左右,在1月份左右达到峰值。
专家 3天不退烧建议去医院拍片
眼下就诊数据已有所回落,但是防病形势依旧严峻。怎么吃药?该不该去医院?成为了很多家长最关心的问题。
“过去,家长发现孩子发烧,在家找点药吃,或者扛一扛,过几天也就好了。在支原体肺炎面前,这样的做法并不可取。”儿科医院呼吸科主任王立波说解释说,青霉素和头孢等抗生素对肺炎支原体完全无效。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如阿奇霉素,目前为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首选治疗药物。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等新型四环素类抗菌药物或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等也可用于治疗,但儿童用药需谨慎。
“一般来说先用阿奇霉素,轻症患者服用药物后,症状会有所缓解。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有效。”王立波说,今年,相当一部分支原体感染的患儿用阿奇霉素治疗效果不佳,体温得不到有效控制,肺内病变持续进展,医生会跟家长商量换药。如果在耐药支原体常规治疗无效或重症等情况下,权衡利弊后选择短疗程使用西环素类或喹诺酮类二线药物还是可取的,控制药物的使用时间可以有效控制药物不良反应,但是也需要在医师或者药师指导下用药,不可自行用药。
另一方面,若出现持续高热、喘息、气促等严重症状时,可能存在重症,仅用抗支原体药物还不够,需要配合激素、结合其他治疗手段综合治疗,如支气管镜冲洗等。
支原体肺炎会不会有后遗症?王立波说,目前来看,经过合理、及时治疗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很少出现后遗症。但比较严重的支原体肺炎可能造成肺部损伤,这种损伤是不可逆的,避免后遗症关键在于对支原体感染的早期识别和有效积极的处理,强调早发现、早治疗。
“在目前支原体肺炎高发期间,当家长发现孩子发烧用药3~5天不退,伴咳嗽加重的情况下,就要警惕肺炎。应该去医院拍一张胸片,看一下肺的感染情况。”王立波主任提醒,目前还没有预防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疫苗,由于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咳嗽、打喷嚏和流鼻涕时的分泌物中均会携带病原体。因此要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的封闭场所,注意勤洗手,勤通风,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患儿更要格外注意休息,提升免疫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