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戏剧节首度造访东艺,多部爆款话剧年末巨献
2023-11-19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11月29、30日,“柏林戏剧节在中国”现场演出将首次走进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为沪上观众呈现欧洲中世纪的爱情故事《新生活:我们将何去何从》,“复活”但丁700年前留下的经典文本。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了解到,先锋戏剧《新生活:我们将何去何从》作为2022年第59届柏林戏剧节开幕剧作,在柏林艺术节剧场现场演出同时进行线上直播,大获成功,并于同年入围柏林戏剧节“十大最受关注剧目”。 作为世界三大戏剧节之一,德国柏林戏剧节是德语区一年一度最重要、规模最大的戏剧艺术节,被誉为德国戏剧的奥林匹克。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文学改编热”亦在中国话剧舞台上持续升温,这些不断尝试和有益探索赋予了文学作品别样的演绎和全新的生命。自今年11月起至明年1月,多部文学改编作品将在东艺接连登场,包含孟京辉执导梅婷领衔的话剧《红与黑》、金牌悬疑导演赵淼改编的话剧《两京十五日》以及“老舍专业户”知名编导方旭的“全男班”话剧《骆驼祥子》等,为观众带来精彩。

  ※ 先锋作品重现中世纪“永恒之爱” ※  

《新生活:我们将何去何从》

11月29、30日在东艺演出的《新生活:我们将何去何从》,改编自意大利诗人但丁的个人经历,由克里斯托弗·卢平执导。作为新一代最受追捧的戏剧导演之一,克里斯托弗·卢平曾多次受邀参加柏林戏剧节,并在德黑兰晨曦艺术节、圣彼得堡亚历山大剧院奥林匹克戏剧节等多个戏剧节上崭露头角。这次他从但丁的十四行诗出发,将爱情、失败、无法挽回的瞬间以及重新开始作为核心主题,完成了此部新锐作品。

该剧演绎和讲述了但丁与比阿特丽斯之间的爱情故事,使古老的情诗与当下的流行歌曲相遇,创造了一个兼具柔美和力量的相遇场。剧目由三个连续的段落分别讲述但丁对爱人比阿特丽斯的记忆、爱人的死亡、以及二人生死交汇的梦境,将有四位演员轮流扮演但丁,彼此互动,在舞台上诵读着但丁写下的诗句。他们将以不同的方式、角度诉说但丁的内心冲突,将但丁四个不同的性格侧面人格化,成功塑造出一种既深情又急躁,既鲁莽又自省的多面性格。配合舞台上钢琴的自动演奏,一位中世纪诗人在恋爱中的种种心境,将生动呈现在观众面前。

此外,克里斯托弗·卢平具有极强的个人风格,他擅长运用古典材料来表达现代精神。剧中,他通过大规模使用流行歌曲,将观众从古典带入到现代。从最开始有鲜明意大利风格的音乐,到德国巴洛克风格音乐,再到彻底的曲调流行化,该剧的创作团队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摇滚巨星密特·劳弗和21世纪流行音乐天后布兰妮·斯皮尔斯的作品进行了改编,亦化用了诸如惠特妮·休斯顿、娜塔莎·贝汀菲尔德的歌曲,将古老的十四行诗演化成最流行的时代信息。

  ※ 东艺年底巨献好戏连台 ※  

《红与黑》

自中国当代“先锋戏剧”啼声以来,现代戏剧似乎天然地和反叛连接在一起。这也让戏剧拥有了一种使命感,使其精神在文艺青年中广为流传。曾惊艳乌镇戏剧节、2021年在东艺演出开票即火速售罄的“好评收割机”《红与黑》,于11月16日—19日再度回归东艺。

经过两轮演出的沉淀,梅婷、张弌铖与罗欢将继续联手奉上这部跨越时空和命运的经典作品,带观众共同沉沦在司汤达笔下欲望与情感的纠葛间,感受3小时15分钟的时空碰撞。其中,梅婷将用极致的表演,把富家小姐、市场夫人、孩子的母亲、完美的情人等多重身份,共同融合进德·瑞纳夫人的身体里,用最耀眼的红色转动链接命运的第一个齿轮。

12月19日—21日,金牌悬疑导演赵淼将把《两京十五日》搬上东艺舞台,延续他高度假定性的作品风格,将肢体剧和戏曲元素完美融入历史题材故事基底中,为观众展现酣畅淋漓的“绝地大逃亡”。

《两京十五日》

《两京十五日》不仅承继“最后一分钟”的悬念范式,满足观众审美期待的延迟,而且将通过多重人物关系的二元矛盾实现舞台剧对于自身悬念的阐释,回答新时代舞台艺术创作的问题。据介绍,该剧共有220多个舞台角色、400余件服装道具,将通过全程无收光的表演方式为观众打造沉浸式观剧体验,并通过光影与多媒体结合,在舞台上营造出千军万马的宏大场面,实现时空穿梭、日行千里的奇幻篇章场景。

明年1月12、13日,知名编导方旭将带着全新版话剧《骆驼祥子》亮相东艺舞台。此版本由方旭、陈庆编剧,方旭导演,齐聚老中青三代实力派演员组成豪华版“全男班”阵容出演。

据悉,该作品为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25周年之作,亦是第七届老舍戏剧节闭幕演出剧目。此次改编将在尊重老舍先生文本的基础上,以当代视角对作品进行重新解读,同时在舞美、灯光、服装、音乐、造型等层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旨在以现代审美角度营造全新的老舍印象,打造一部既充满极简美学,又具有丰富想象力和趣味性的当代话剧作品。

“不管这个作品已经有多少种形式的改编,我觉得还是要再做一次《骆驼祥子》。我觉得老舍先生写《骆驼祥子》的本意不只是虎妞和祥子的情感,这部作品的另一核心是青年人祥子的变化过程。我相信现在的年轻人还是能产生共情。”方旭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