暌违三年的艺术节,从三个人的故事感知回归冲击波
2023-11-19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今天,为期一个月的第二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在上音歌剧院正式落下帷幕。暌违三年的艺术节,今年作品呈现井喷之势,近1000场各类活动惠及600多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在这无数的人群中,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也记录了三位参与者的讲述,力图从不同的侧面感知本届艺术节对各方的冲击,以及它背后的蓬勃发展动力。

【国际平台】

  创作者罗伯特·威尔逊:向上海观众问好  

2020年是整个世界都比较艰难的一年。但对罗伯特·威尔逊和露辛达·查尔兹这对后现代艺术巨匠来说,却一下子就有了艺术创作的冲动——他们是合作了近半个世纪的老友,从1976年首次合作经典歌剧《沙滩上的爱因斯坦》以来,他们的默契程度有目共睹。

“2020年一整年,对所有人都比较艰难,不管在哪里,都非常平静,所以他们有了灵感,决定在1981年两人合作的《相对平静》的框架上,新创作一部作品,于是这一年的6月他们开始了这次绝妙的再创作。”新版《相对平静》的制作人弗朗科·拉埃拉在11月19日给记者讲述了这两位艺术大师创作的故事,这个版本作为第二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闭幕演出,亮相上音歌剧院。

原版的《相对平静》中,露辛达·查尔兹通过大胆而又松散的舞蹈编排,用近乎令人痴迷的律动和主题催眠了观众。“新版《相对平静》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是在约翰·吉布森和约翰·亚当斯的音乐中重新演绎的露辛达·查尔兹的两段编舞;第二部分是全新创作,以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1920年为芭蕾舞剧《普尔奇内拉》创作的组曲为基础进行的再创作。”弗朗科说,罗伯特·威尔逊在创作中认为,百年后用当下的艺术手法去表达百年前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非常有碰撞的感觉,是非常有意思的想法。他们托我向上海观众问好,并期待这部作品在上海演出后观众的反应。”

事实上,在艺术节暂停的三年间,和罗伯特·威尔逊、露辛达·查尔兹一样,全球范围的艺术家们并未停止创作,他们的灵感迸发,诞生了一大批的优秀作品。而本届艺术节充分释放上海作为国际演艺大码头四年积聚的演出势能,进一步发挥国家级综合性节庆品牌“聚光灯”和“加速器”效应,推出了72台高规格、高质量的演出项目。其中,境外项目占比60%,国际化程度和首演占比均创历史新高。

由俄罗斯著名指挥家捷杰耶夫携马林斯基剧院全新制作的四联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举行了完整版世界首演,许多观众“打飞的”“坐高铁”来观剧,世界首演的《齐格弗里德》《众神的黄昏》连加座在内全部售罄。“老朋友”瑞士洛桑贝嘉芭蕾舞团则携《人们总是自我想象》和《七段希腊人的舞蹈》在艺术节进行首演。“新朋友”库伦奇斯与音乐永恒管弦乐团此番首次访华,便让库伦奇斯这位享誉欧洲的年轻指挥,设定好未来五年都来艺术节的“小目标”。

此外,乔治乌、蒂勒曼、马祖耶夫等名家大师、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美国芭蕾舞剧院等名家名团的集中献演不仅让观众产生了选择困难的“幸福烦恼”,更让观众们“忙并快乐”地奔赴在去剧场的路上。

当然,文明的交流互鉴应是双向的。在艺术节的舞台上,“丝路之光”亦由中华文明点亮。包括南音、花鼓戏、花灯戏、锡剧等9种平日里难得一见的传统剧种在艺术节的“大舞台”上芬芳满园。舞剧《永和九年》《咏春》、杂技剧《天山雪》、话剧《钟馗嫁妹》《陆机》、交响组曲《向海之路》等,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六百年之巨匠:来自提森-博内米萨国立博物馆的杰作》《不眠的剧场》等21项大展定档艺术节期间,充分彰显了艺术节的平台功能,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交相辉映,大师经典和新人新作竞相绽放,交汇交融。

【赋能全国】

  策划者蔡金萍:助力节中节首次走出上海  

艺术节的回归,不仅是上海这座国际舞台开始忙碌,长三角乃至全国,也都被带动了起来——作为国家级的文化艺术平台,它的辐射半径早已从上海扩大至全国。著名儿童艺术专家、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名誉院长蔡金萍就很有感触。

今年艺术节期间,她担任了首届南浔国际亲子艺术节的艺术总监。这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节中节”品牌,首次走出上海,各方都对此高度关注。为此,她亲自精心策划和挑选剧目和活动,为南浔带去了9台16场演出、古镇大巡游、专家研讨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这次亲子艺术节我们一开始策划节目时,就将关注点确定在‘亲子家庭’上,然后让节目和古镇的演出场景相匹配。”蔡金萍介说,作为繁华的旅游风景区,南浔古镇不仅有古老建筑、小桥流水等传统江南风情的场景,还新建有类型齐全、层次分明的文化演出场所,为此,她和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的专家们精心“配置”了契合的演出内容,“我们甚至把上海木偶剧团的新创大戏《自由行走的大象》,安排在了南浔做世界首演,全方位考虑了艺术性、震撼力和视觉效果。”

首届亲子艺术节很成功,这是艺术节品牌多年积累下的口碑,与当地政府文化发展需求的“双向奔赴”。蔡金萍认为,这也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特殊的平台属性,“创办以来就有的使命”。

这个使命正在有越来越的落地案例。除了开始探索“走出上海”的节中节,原本就已打出品牌效应的艺术节分会场展现出了澎湃的活力。10月19日至11月2日,本届艺术节江苏无锡、山东潍坊、浙江宁波和安徽等地的分会场陆续启幕。多明戈、乔治乌、马林斯基剧院等名家名团借艺术节平台,走进各分会场,高密度、高质量的文化演出成为城市的“流量”入口。

此外,区域演艺资源也回流到上海主会场。宁波分会场输送的舞剧《东方大港》和无锡分会场输送的锡剧《涓生之路》也形成了主会场与分会场在内容创作上的互动交流,成为上海与兄弟省市双向赋能的“文化样本”。

台前演出五地联动,幕后操盘也为区域文化发展搭台。今年交易会增设长三角演出推介会,将链接世界的全球演艺资源赋能区域发展,不断发挥上海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的“龙头”作用。

【文旅融合】

  观众刘宇纯:为艺术节贡献出一个月工资  

本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大体量,让组织者们马不停蹄,观众们同样也是“痛并快乐着”。白天在虹口区看萨尔茨堡圆号四重奏音乐会,晚上跑来浦东看动漫游戏音乐节,这是一场为奔赴艺术的“city walk”,也成为艺术节期间,不少人的“文艺生活日常”。刘宇纯就是这个“奔波”的大军中的一员,她告诉记者:“我这次看了十几部戏,这是久违的感觉,真的在舞台下坐定的那一瞬间,满足感油然而生!”

刘宇纯是95后,艺术爱好广泛。“古典的《尼伯龙根的指环》我很爱,沈伟在穹顶艺术中心的《融》我也看得津津有味,”她说,自己曾看到媒体报道指挥家捷杰耶夫在上海“忙碌穿梭”,“看完就觉得我自己比艺术家还忙,我妈总说我这个月怎么都不回家吃饭了,我还没告诉她,我上个月工资已经全部贡献给了舞台呢。当然,这一切都非常值得,今年的震撼瞬间真的是太多了!”

确实,随着艺术节对忠实观众群的培育,文化正成为城市重要流量入口,服务经济、促进消费强引擎的当下,艺术节也在更好地拥抱“文旅融合”的大势。

本届艺术节首次与第34届上海旅游节相衔接、与进博会后举办的第五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相交融,形成三大重磅节展首度合体、深度融合,可谓给这台引擎的强力运转带来“天时”。海内外观众打着“飞的”、拖着行李来上海赏好剧、看美展,金秋的上海,成为更多境外游客入境中国的“第一站”。

全新艺术品牌“ARTRA自定艺”则为引擎的复合型特点强化了“地利”优势。“ARTRA自定艺”重点锁定z世代这一文旅消费生力军,通过“新形式、新场域、新未来”的品牌理念不断深化和拓展艺术节的内涵和外延,结合当下年轻人的“打卡”消费热,抢占文旅元宇宙新赛道,推出沉浸式演艺新项目,以科技赋能艺术表达,以艺术传播中华美学,营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全新艺术体验。

这些创新举措和艺术界的新生力量,正在努力把观众的“流量”变“留量”,让文旅消费的强引擎可持续运转。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