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骑楼柱廊、口袋公园到营造中心,333米西凌家宅路“舞”出新的城市烟火气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图
“10分钟社区生活圈”是体现民生福祉的城市毛细血管,如何让街区“宜居、宜游、宜养”,形成“软硬皆优”体现不同街区内涵、底蕴和特质的新生态,是城市微更新的一门“大功课”。日前,记者在调查走访中发现,如今黄浦区的很多老城厢街道在“一街一路”街区品质提升的建设中不断焕发新生机,久违的“烟火气”和“小而美”以点到面,覆盖变美了越来越多的老城厢街区。
记者走在半淞园路街道长度仅有333米的西凌家宅路上,临街的骑楼柱廊具有典型的南洋风情,80余家沿街商铺遍布餐饮、百货、菜场等形态,可随时落座又新颖灵动的座椅、移步异景的口袋公园、生动有趣的墙画、社区营造中心以及手绘生活地图,让这条 “小金陵路”告别了以往的杂乱,拥有了很多“可圈可点”的新生机。
== 老城厢旧貌换新颜 ==
西凌家宅路东起西藏南路,西至制造局路,道路横穿西凌新村片区,毗邻西一、西二、西三3个居民区,人口密集、房屋密度高,共有居民5899户,人口约1.3万人。道路周边街区曾经是上世纪90年代上海中心城区第一个危棚改造的地块。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口的集聚,诸多设计弊端和安全隐患逐步显现,人车混行、线路设备杂乱、公共绿化缺失等问题亟待解决。
对标《黄浦区“一街一路(区)”重点任务建设标准》,街道充分听取专家、居委、商户、居民、儿童等多方主体的意见建议,形成了优化提升方案,充分挖掘西凌街区内涵、底蕴、特质,打造居住型底色厚重、烟火气本色浓郁、幸福感彩色绚丽的“三色半淞·醉美西凌·街企互动”党建引领街区治理样本,持续增进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通过骑楼外立面整治、廊道更新、空调外机移位、小区绿地更新、街区口袋公园建设等多个抓手对西凌家宅路及周边小区进行全覆盖、集成式、规模化改造。
如今,走在这条仅有333米的小马路上,记者看到,这里镶嵌了四个口袋花园,代替了此前堆砌旧物、建筑材料的闲置空地,供往来居民休憩和娱乐。四个口袋花园的位置分布合理,自然地融入到了整条街区中。口袋花园以可持续,社区参与的绿色覆盖,触手可及沉浸绿色为设计理念,将街道原本绿地改造为更有意义的空间,成为居民的温馨休憩场所。前期还通过居民投票产生了四个别致艺术的名字:遇见、同坐、时光、朝夕。
== 保留骑楼放大街区特质 ==
因为“骑楼”的特色,西凌家宅路素有“小金陵路”之称。此次,在南侧骑楼的更新设计中,为形成统一的外立面,街道翻新地坪、做了架空电线的整体改造,消除了商铺间的台阶差,并把许多灵动的座椅安插在了骑楼的边缘,可供买菜闲逛的市民落座休憩。
西凌家宅路沿线的骑楼通过修缮和改造后,40余组68台空调外机从门廊处统一移至店招店牌背后,统一的立面消除商铺间的台阶落差,将雨水管、空调水管统一梳理。门套与台阶嵌入灯带,在夜晚给西凌家宅路带来不一样的烟火气息。夜晚经过这里,形成了一道亮丽的灯带风景线;40多根信息线联动协调了多个分管部门,通过地面管道完成入地,提升整条道路的整洁度和美观度。
除了多个口袋公园的建成,还辟出原来的闲置空间创建西凌营造站,半淞园路街道通过打造西凌营造公共空间,不断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同时为促进本地商居共融,成立了西凌家宅路商居联盟,讨论形成了《商居联盟友好守则》,并发起“西凌生活节”。
西凌营造站即是展览空间,也是议事和社交空间。街道发起了会会西凌系列活动,邀请在地居民通过游戏化走街的形式,探索西凌家宅路的特色;邀请半淞园路儿童议事会成员走访商户,制作拼贴画,挖掘古早商店街的宝藏;邀请儿童、街道、商户、居民、物业、艺术家参与提案工作坊,围绕儿童友好、老街新烟火、商居新关系出谋划策;以西陵营造站为起点,发起西凌生活节,为所有居民和过客,带来一场真实和治愈的公共参与性活动,通过空间营造也让友邻关系更为紧密。从公共生活、店铺烟火气、居民链接入手,街道以参与式展览、尖货市集、快闪活动等形式,让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都能感受到西凌的生活亲和力,营造全龄友好街区氛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