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邮局“工作”是什么体验?这所小学在校内开出“白鸽少年邮局”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信息化、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虽然写信、装信、贴邮票、投信筒的传统通信方式已经渐行渐远,但是小小的邮票承载着历史,也传递着文化。在邮局“工作”是一种什么体验呢?嘉定区普通小学白银路分校在学校内开出了一个“白鸽少年邮局”。这个邮局不但具有收信、寄信、盖邮戳等邮政功能,学生们还可以在这里自行设计信封、个性化邮票和明信片,而邮局所有局务人员都由学生担任。
上周,白鸽少年邮局在嘉定区普通小学白银路分校教学楼三楼大厅惊艳亮相,“中国邮政”标识、铁皮邮筒、绿色信箱……这个开在学校内的邮局不但有大家熟知的各种经典邮政元素,还有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西侧的主题邮票文化墙上,一张张邮票珍品述说着邮票发展史。而除了古今中外的代表性邮票,邮局内还张贴了不少学生自主创作绘制的邮票,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风景线。
通过与嘉定区叶城路邮政支局合作,白鸽少年邮局与其他邮局一样,具有收信、寄信、盖邮戳等邮政功能,而从局长、收件员到分拣员、邮递员,邮局的所有局务人员则都由学生担任。四年级(1)班学生汪李睿是白鸽少年邮局的局长,她介绍说,目前邮局共有1名局长、2名副局长和9名局务人员,“每天我们都会打开邮筒,根据征订清单完成报刊杂志、信件的校内分拣和投递,如果同学们有寄信的需求,我们也会帮他们检查格式、加盖学校纪念邮戳,帮助他们顺利地寄出去。”
邮局开业第一天,四年级学生何润安就给远在湖北的奶奶写了一封信。落款、贴邮票、盖邮戳,他郑重地将这封承载着爱与思念的信件投进邮筒。“我很想念住在老家的奶奶,希望我寄给她的这封信能够给她一个惊喜,她一定会很高兴。”何润安说。
“我们学校是2018年开办的一所学校,建校初期,就把邮票定位为学校的一个特色。”校长蔡艳萍介绍说,方寸邮票包罗万象,历史、地理、民俗风光和动植物等各方面知识都有涉及,学校希望以邮票作为媒介,结合学校的课程,以邮育人。比如,在端午节等传统文化节日时,老师会带着孩子们了解传统文化,并在邮票上画相关的绘画;体育节、科技节等主题节日时,老师会带领学生创作邮戳,将主题节元素在邮戳中呈现出来。“此外,我们还把邮票元素与德育行规结合在一起,比如,评价时用邮票的形式进行,学生行规达标了,就以邮票为载体奖励30分、50分,给予学生兑奖。”
在普通小学白银路分校,学校通过将邮票纳入课堂教学,开设集邮社团,开展科技邮票设计比赛、邮票知识系列讲座等,让师生拓展视野,领略方寸之间的邮票魅力。比如,课前两分钟时段,学生会走上讲台做一回小老师,给伙伴们介绍自己喜欢的一枚邮票。从筛选邮票、寻找资料到设计制作,在与同学的分享中,孩子们也一起走近邮票的方寸天地。
而在课程教学中,老师们则发掘邮票与学科之间的共同特性,通过对个性化、专题化、特色化邮票的分类介绍和欣赏,对学生进行邮票知识启蒙教育。比如《我们的节日》课程,以国家发行的端午邮票为引线,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特点、习俗,并引导学生设计绘制《趣味端午》主题邮票,体验节日文化的丰富多彩。
“白鸽少年邮局每天中午都会面向学生开放半小时,学生们非常喜欢。”蔡艳萍说。今年,普通小学白银路分校获评“上海市青少年集邮活动特色学校”,未来,学校还将不断开设适宜的校本化、特色化学科课程,把邮票融入到各项活动中,通过实践与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